词条 | 达希尔·哈米特 |
释义 | 简介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1894—1961),美国侦探小说家。生于马里兰州圣玛丽镇。在创作之前,曾当过一段时间的侦探,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来源。从20年代初起,他接连创作了5部侦探小说,其中的三部,如《马耳他之鹰》、《玻璃钥匙》和《瘦子》都拍成了电影。而《瘦子》又为后来的侦探故事片《大侦探聂克》提供了故事情节。1931年,他与派拉蒙影片公司签订合同,先后创作了《十字街头》、《守望莱茵河》等电影剧本,其中后者还获得该年最佳电影剧本金像奖的提名。最后因政治原因而掇笔,于1961年1月10日去世。 生平达希尔·哈米特1894年出生于马里兰州圣·玛丽镇一个种植烟草的农户人家。他13岁即辍学走向社会谋生,当过报童、码头装卸工、机关勤杂人员和证券公司小职员。1915年起他担任平克顿侦探社私人侦探八年,为后来创作侦探小说提供了广泛的素材。1922年起他先为《黑面具》杂志写些短篇小说,嗣后陆续写出《血腥的收获》(1929)、《戴恩家的祸祟》(1929)、《马耳他黑鹰》(1930)、《玻璃钥匙》(1931)和《瘦子》(1933)五部长篇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光怪陆离的社会面貌,同时也刻画了美国人某种强悍的“硬汉子”性格,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美国民间英雄人物,堪与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相比。1930年他被派拉蒙影片公司聘为编剧人员,由于他的小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遂使他遐迩闻名。 《瘦子》出版后,由于全书情节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扣人心弦,深受读者欢迎,屡次再版。米高梅电影公司于该书出版半年后即买下电影拍摄权,当年便拍竣放映,轰动一时,使书中那对机智勇敢、对话风趣的侦探夫妇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电影公司于1934年至1947年又续拍了五部以尼克和诺拉为主人公的电影,仍由哈米特提供故事。 《瘦子》一书中插有一长段离题甚远的美国历史上一桩人吃人肉的轶事,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作者为增加篇幅而添加的败笔,殊不知这正是哈米特以此来讽喻当时美国社会上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的不良现象,可谓用心良苦,切中时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哈米特曾因思想左倾而在50年代初成为麦卡锡主义受害者。1938年他曾当选为美国电影艺术家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为反法西斯事业筹款,特别是为了支援西班牙反佛朗哥的内战和中国英勇的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米特于1942年参军,被派驻在阿留申群岛,在部队中编辑《阿达克岛报》,并经常给战士讲解战争局势,据退伍军人巴德·弗里曼1982年接受《芝加哥论坛杂志》编辑采访时说:“哈米特是个超人。他每周给我们讲两次有关中国的情况。我认为这真是太好了。就像进学校学习一样。他知识渊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哈米特对中国的这番情谊是值得我们感激并译介他的作品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