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达乌尔黄鼠 |
释义 | 小型地栖松鼠类的一种,体长119-250毫米,体重212-443克。眼大而圆,故名“大眼贼”。耳壳退化,短小脊状。尾短,约为身长的1/3。爪尖利呈黑色。雌体有乳头5对。 中文学名:达乌尔黄鼠 拉丁学名:Spermophilus dauricus 别称:蒙古黄鼠、草原黄鼠 二名法:大眼贼、豆鼠 目:啮齿目 科:松鼠科 分布区域:我国北部的草原和半荒漠等干旱地区,如东北、内蒙古等省区。 形态特征脊毛呈深黄色,并带褐黑色。背毛根灰黑尖端黑褐色。颈、腹部为浅白色。后肢外侧如背毛。尾与背毛相同,尾短有不发达的毛束,末端毛有黑白色的环。四肢、足背面为沙黄色。头部毛比背毛深,两颊和颈侧腹毛之间有明显的界线。颌部为白色,眼周围有一白环。耳壳色黄灰。夏毛色较冬毛色深,而短于冬毛。色泽随地区、年龄、季节而有变异。幼鼠色暗无光泽。偶见白色黄鼠。 头骨扁平稍呈方形。颅呈椭圆形,吻端略尖。眶上突的基部前端有缺口。无人字脊,颅腹面,门齿无凹穴。前颌骨的额面突小于鼻骨后端的宽,听泡纵轴长于横轴。 门齿狭扁,后无切迹。第二、三上臼齿的后带不发达,或无。下前臼齿的次尖亦不发达。牙端整齐,牙根较深,长47毫米,颜色随年龄不同,浅黄或红黄色。 生活习性黄鼠为冬眠动物。一年内只有6个月的活动时间,大部分时间在休眠中度过。黄鼠最早于3月24日出蛰,至5月上旬结束,出蛰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清明”节后,是雄鼠;第二个高峰在“谷雨”节前,是雌鼠。有明显的先雄后雌的顺序。出蛰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春季气温逐日回升,日平均上升2—5度,地面温度4-6度,地中1米深处温度2度左右,雄鼠开始出蛰;当气温上升到10度,地表温度升到12度以上,雌鼠也出蛰。 刚出蛰的黄鼠,遇到天气突然变冷,会产生反蛰现象,反蛰期间不吃食物。当气温下降至0度以下,风速超过5米/秒时,出蛰就会中断。气温回升到3度以上时,又见出蛰。当气温达5度时,出蛰数量较稳定。 黄鼠经过6个月以上的活动,到10月份天气变冷就封洞深入到1米以下的窝巢内,进行冬眠(也称入蛰)。入蛰一般由10月初开始,到10月底结束。入蛰的顺序是先雄后雌,最后是当年生幼鼠。冬眠前将来年的的出来洞道挖好,但不挖到地面,然后入穴将接近住窝的洞道堵塞,蜷伏巢内,嘴鼻紧贴肛门,不食不动,体温降到4度,心脏跳动缓慢。 活动规律黄鼠经过180多天的冬眠,出蛰时大部分鼠健壮,只有少部分老、幼鼠极度消瘦。刚出蛰的鼠,活动不敏捷,除休息外,还进行少量的取食活动。以后进入交配期,活动范围较大,有时跑到距洞300-500米处,在阳光充足、地势较高的地方经常十几只在一起活动。 黄鼠的嗅觉、听觉、视觉都很灵敏,记忆力强,对其活动范围内的洞穴位置记得很熟。它多疑警惕性高,边取食边抬头观望。出洞前在洞口先听外边的动静然后探出头来左右窥视,确认无敌害时一跃而出立起眺望,间息发出叫声,唤出同类出洞玩耍;一旦发现敌情,立即发出急促的鸣叫,让其同类赶紧避难。受到干扰惊吓有堵洞习性,一刻钟堵洞一尺多远,以保护生命安全。黄鼠凶暴,常因争偶互相撕咬。 随季节的不同,黄鼠每日到地面活动的时间也不同,通常4-5月中旬,日活动最频在12-15时,6-8月,上午9-11时,下午16-18时为两个活动高峰。同时,黄鼠日活动与气候有关,气温上升到20-25度,地面温度在30度是最活跃。气温高于30度,地温高于35度;气温和地温低于10度,风速大于5米/秒。阴、雨天活动明显减少。 黄鼠是典型的白昼活动动物,夜间不出洞活动。 繁衍生殖黄鼠是野外交配的,每年繁殖一次。交配期从3月下旬开始,至5月中旬雌鼠进入怀孕期。初期胚胎发育较慢,后期则较快。一般雌鼠每胎产仔6-7只,最多的怀胎16-17只,最少2只,怀5-8只的占孕鼠数的80%。 黄鼠从交配到产仔28天,到幼鼠分居两个多月时间,母鼠在分居不久,也另挖新洞,做冬眠准备。 黄鼠以雌体占优势,是繁殖的有利条件。在自然界中,黄鼠的寿命不超过4-5年,多数活2-3年。 依据牙齿颜色深浅和磨损程度,体长和体重来测定鼠年龄。当年幼鼠门齿长3-4毫米,为乳白色,珐琅质很薄,体长在180毫米以下;一年生的门齿长4-5毫米,体长180-200毫米。二年生门齿长5-6毫米,橙黄色,体长205-220毫米。三年生门齿6-7毫米,为红黄色,牙端齐整,体长225-235毫米。总之,鼠龄越大,门齿越长,色加深,身长增加。 栖息地区黄鼠是群居性的动物。它们的洞穴多筑于荒地、坟地、地塄、荒草坡、干旱沙滩及多年生苜蓿地、草木犀地等,在道路、公路、铁路基两旁也有分布。 黄鼠在各种栖息地内的密度,依季节变化和食物条件为转移。当农作物播种一个月左右,即立夏阶段,一部分鼠迁往耕地内,到秋季作物成熟时,又迁至原住地。所以黄鼠在一个地区内居住密度,由于繁殖和迁移的缘故,在不同季节内有很大的变化。早春荒滩地内多,到春末夏初有半数迁入农田或临近路边。 黄鼠除在哺乳期与幼鼠同居外,均是单洞独居。其洞穴分为常住洞、临时洞及避难洞或耍洞。除常住洞外,其余的洞都没有膨大部分的窝。一般常住洞光滑、整齐、湿润、多为垂直洞。洞口直径6-8厘米,洞长2.9-4.3米,洞深1.1-1.4米。洞内巢室的巢材新鲜、干燥、暖和。洞内可分巢、粪便洞、盲洞等。 黄鼠的巢分雌雄性两种,雄鼠巢6个,为球型。雌鼠5个,为盆状。两种巢的结构无多大差别。雌鼠巢较细软密集,雄鼠巢粗糙。巢材由马唐、狗尾草、尖草、谷子叶等组成。内壁有黑豆、黄豆叶、甜苣及刺蓟等花序。球型巢高18-19厘米,巢深6-8厘米,内径8-12厘米,外径17-21厘米。盆状巢高11-13厘米,巢深6-8厘米,内径8-12厘米,外径17-20厘米,巢材重184-307克。 为害特点黄鼠为害时并非取食植物的全部,而是选择鲜嫩汁多的茎杆、嫩根、鳞茎、花穗为食。春季它喜挖食播下的种子的胚和嫩根;夏季嗜食鲜、甜、嫩、含水较多的作物茎杆;秋季贪吃灌浆乳熟阶段的种子。其态度是以播垄成排、以洞作圆心向外成片咬断根苗,吮吸汁液,使幼苗大片枯死。 黄鼠对农作物的为害,在某些地区是很严重的,一般损失达30%,严重的达70%以上。 黄鼠胃内含物分三大类:植物性(作物茎杆、叶片、花片等绿色食糜占92.2%)、动物性(各种昆虫残片占7.6%)、其它(鸟羽兽毛、土块占0.2%)。 防治方法化学灭鼠法大面积消灭黄鼠时,主要采用化学灭鼠法,人工、器械捕捉仅具有次要的意义。根据黄鼠的生物学特征,在不同季节可采用不同的灭鼠方法。春季(4-5月份),黄鼠由出蛰进入交配期后,正是黄鼠活动的最盛时期,出入洞穴频繁,取食量大,但牧草尚未返青,食料缺乏,此时,采用毒饵法杀灭黄鼠是有利的时机。 近年来群众性灭鼠的毒饵有:5-10%磷化锌毒饵:以谷物(麦类、玉米或豆类)为诱饵,先用水煮成半熟,捞出后稍稍晾干,然后加3-5%的面糊,搅拌均匀,再加磷化锌,继续搅拌,最后加少量清油再搅拌均匀即成。在黄鼠洞外16厘米处,投放麦类毒饵10-15粒;或玉米毒饵8-10;或豆类毒饵5粒,就可达到毒杀的目的。条投时,可按行距30-60米投放。如用飞机喷撒时,麦类毒饵的含药量应为10%。毒饵配制后,要在阴凉处阴干12-24小时。间隔40米,喷幅40米,于5月中旬喷撒为宜,每亩用毒饵0.8斤。0.5%甘氟毒饵:以马铃薯、萝卜或番茄作诱饵。先将诱饵切成指头大小的方块,再将0.5%甘氟用水稀释4倍。然后将诱饵放入盛甘氟水溶液的金属容器中,搅拌、浸泡至甘氟水溶液诱饵吸干为止,亦可用麦类作诱饵。每洞投3-5块或10-15粒。如果在夏季使用带油的毒饵时,为了避免毒饵风干或被蚂蚁拖去,可将毒饵投入洞中,并不影响灭效。采用毒饵法消灭黄鼠时,毒饵要求新鲜,并选择晴天投放,雨天会降低毒效。 夏季(6-7月份),由于植物生长茂盛,黄鼠的食物丰富,不适于使用毒饵法。而此时正是幼鼠分居前母鼠与仔鼠对不良条件抵抗力较弱的时候,宜采用熏蒸法。氯化苦熏蒸法:温度不低于12度时,在黄鼠洞前使用氯化苦熏法较好。用小石子、羊粪粒或预先准备好的干草团若干,在晴天气温较高时,将羊粪粒或小石子盛于铁铲上,然后迅速倒上3-5毫升的氯化苦,马上投入黄鼠洞中,再用草塞住加土封好洞口即可。磷化铝或磷化钙熏蒸法:用磷化铭1片或磷化钙15克,投入黄鼠洞中,灭效较高。若投放磷化钙时同时加水10毫升,立即掩埋洞口,灭效更高。灭鼠炮熏蒸法:投放灭鼠炮时,先将炮点燃,待冒出浓烟后再投入洞中,随后堵塞洞口。每洞投放一只灭鼠炮即可。 置夹法用0-1号弓形夹,支放在洞口前的跑道上。 活套法将细钢活套安放在洞口内约6厘米深处,三面贴壁,上面腾空半厘米,当黄鼠出洞或入洞时均会被套住。 灌水法消灭黄鼠的效果较好。对于沙土中的黄鼠洞,在水中掺些粘土,灭效更好。此外,还可采用箭扎、挖洞、热沙灌洞等方法来灭黄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