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萧蜕庵
释义

人物简介

萧蜕庵(1863 --1958)江苏常熟人,晚居苏州。亦名萧蜕,字盅孚、中孚,别署蜕盦、退盦、退暗、本无、叔子,号寒蝉、罪松老人、苦绿、褐之、聩叟,晚号南园老人。斋堂为旋闻室、劲草庐、铄伽罗心室。幼秉家学,博通经史,精小学。嗜酒,喜禅悦,与释弘一友善,工篆隶书,俊挺敦厚,行书出苏轼,喜书录《东坡题跋》。

人物成就

萧蜕庵幼秉家学,博通经史,民国时有“江南第一书家”之誉。萧蜕庵较康有为生年晚了五年,正赶上碑帖对抗的剧烈时期,然而他能以辨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他说:“……学者通其意,则南北一家。否则学魏为伪体,学唐为匠体,无有是处。”因此萧氏书法四体皆工,篆尤精。萧氏在《自传》中说:“蜕于书无不工,篆尤精。初学完白,上窥周、秦、汉代金石遗文,而折衷于《石鼓》,能融大、小二篆为一。不知者谓拟缶庐,其实自有造也。”萧蜕庵自评四体书中“篆尤精”,和别人的评论是一致的。

萧蜕庵的篆书除学邓石如外,还受吴昌硕影响。他说:“学篆书当求秦以上,唐以后不足学。而汉碑额多活泼多动,有奇趣,可以取法。”这种认识使他放弃学邓石如,而师《石鼓》、《泰山刻石》。吴昌硕写《石鼓文》笔法霸悍老辣,结体修长欹侧,在这一点上,萧蜕庵不受其影响。他尝言:“篆书贵圆转自如,贵柔中有刚,贵结构紧凑。必须写的方、写的扁,才是好手。”实际上萧蜕庵篆书方者有之,扁则是少数,以近方略长为最多。萧蜕庵评前贤云:“吴大澂写的是方了,可是不够圆转、不够华丽;杨沂孙则嫌圆而无骨,结构松弛;吴昌硕则刚有余而柔不足,尤其他那种缩颈耸肩的样子实在太怪了。”萧蜕庵评前贤的不足,我们不妨反观,正可看作是他的长处。萧蜕庵又论:“凡学古人文辞书画,须日夕观摩,反复百数十遍,始可得其深处,方知前之所谓有得者,正其坏处及习气处也。即其深处,亦无止境。要识的前人坏处、习气处,丝毫无犯,更能得其最深处。昧者或以其坏处、习气处误认为深处,乃万劫不复矣。”从上述言论中可以看出萧蜕庵对书法学习的取舍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人物著作

萧蜕庵平生著有《小学百问》、《书道八法》、《文字探源》、《华严字母学音篇》等.

书法特色

萧蜕庵楷书学欧阳通,行书学苏、米及刘墉等,晚喜李北海之《麓山寺碑》。萧氏行书既法度严谨,又气韵流畅,变化有致。篆书字型近方略长,圆笔中锋,虽笔法较简单,结构也少变化,但提按顿挫笔力内敛,敦实含蓄,气度儒雅,从容不迫,且在结体上疏密对比夸张有致,天然成趣,极富美感。因此通篇看来,给人感觉以圆润丰腴,委婉舒展,厚重雅致,笔意从容,潇洒流畅又极富变化韵致,正乃“温之以妍润,和之以闲雅”。萧蜕庵隶书多取《张迁》《曹全》、《鲁峻》、《石门》、《衡方》诸碑,以浑秀见长。萧蜕庵于北碑取神不取貌,尝谓北碑虽多,却只一、二种面目,笔法亦不及唐楷成熟完备。自书其父萧阮生及母吴夫人墓志,厚重兼取东坡。此碑由赵古泥所刻,一时誉为“双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8: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