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象州壮欢 |
释义 | 遗产信息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 遗产名称:象州壮欢 所属性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覃班信(男 1935.6) 遗产编号:111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 确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号:桂政发〔2010〕25号 遗产级别:自治区/省 简介壮歌分为“壮欢”、“壮西”、“壮加”、“壮囡”四种,其中“壮欢”是最常见的,也是壮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歌体。它是壮族民间文学之一, 是中华诗词的组成部分。它的歌词短小精悍,情味朴实,旋律优美。细分有五言、七言、五三言、七三言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韵律上都是腰脚韵或头脚韵互押,结构严密,讲究韵律。这样一唱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扣人心弦。1987年, 在北京召开全国诗词学会成立大会, 作了关于用各族语言创作的爱国、革命、民主与科学的作品都属于中华诗词的决定, 从此, 壮欢名正言顺地登上大雅之堂。壮欢极端重视声律, 具备了高度的音乐因素, 无论吟、唱或诵、读, 均顺口、和谐而动听, 有很大艺术感染力。作欢必须十分注意押韵与平仄。否则只顾言数与行数, 势必破坏了壮欢的铿锵声律和完美的艺术, 令人兴味索然。由于壮欢运用壮语声韵调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平仄、押韵、言数与行数等格律, 因而具有浓厚的壮族风味。 历史壮欢源远流长, 从汉代刘向《说苑》载《越人歌》起就具有壮欢的雏形, 经过二千年的发展, 内容更加丰富多采, 艺术形式日臻完善, 清代大学者李调元辑解的《粤风》有两卷是壮欢的, 说明它在汉壮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987年,在广西宜州安马乡的古育村两块清代道光年间刻有古壮字墓门碑的发现轰动了当时的考古界,经专家翻译,碑刻是一首《自叹白文》的勒脚歌,所谓勒脚歌既是壮欢之一种。传说这种歌是刘三姐传给后世的,墓碑上的勒脚歌是墓葬者廖士宽生前编写的,内容是哀叹自己的身世,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壮欢这东西听着简单,但学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如果你不懂壮语,是很难理解它的意思的。壮语里表达的意思很难用汉字表达出来,因为壮语的同一个音译成汉字,可能根本就不是汉字所表达的那个意思,所以很多人会唱,唱得很好,但是没法用汉语表达出歌里的意思,除非专业的壮欢翻译者。 特色旋律壮欢唱腔旋律有单声部、二声部等, 它们属一般简单乐段的重复。但在分二声部演唱中属于复调音乐, 复调音乐的性质是一气呵成,不分段落, 由慢到快。例如: 两个声部在演唱同一旋律时, 将这个旋律在各个声部中作了不同的变化。所以合起来的音响发生了质变, 较之原来的单旋律更加丰美, 增强了立体感, 其中复调是用支声手法也叫衬腔法来演唱。多数壮欢就是用支声复调演唱的, 时音色质朴、淳厚、高亢、明亮。多声主调法就是当一个壮欢主旋律在某声部中进行时, 另外安排一些次要的声部来伴随, 扶持这个主要音乐形象。复调音乐的对比可以由各个方面的因素构成, 如音区、节奏、音色、调式、旋律线风格等。如此宽的表现范围可以是单一的对比, 也可以是非常强烈的对比, 反映喜怒哀乐的情绪, 正反人物的形象, 甚至不同地域民族风格, 就像现在的壮欢。可见壮欢的二声部的对比手法可以听出同时表现互相独立而又各个不相同的音乐形象, 即两个对比着的旋律同时出现。乐理中五声调式包含有: 宫调式; 商调式; 角调式; 徵调式; 羽调式。壮欢乐曲有多种调式, 并且依情节需要不断转换, 形成丰富多彩的声腔, 让人感到回味悠长、耳目一新、百听不厌。大多数壮欢属于角调式, 也有商调式和徵调式。所谓调式是指音乐中各个音高关系的基础, 是乐曲表现的重要手段。调式的表现力极为丰富, 每一种调式都有其自己的表现特质。 歌词壮欢的变体很多, 主要有 嵌句欢!、 勒脚欢!、 长短句欢!几种。壮欢的基本形式是 四句欢!, 每段歌为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歌词的韵脚十分独特, 为 腰脚韵体!。即一、三句的脚韵对二、四句的腰韵如: 糍粑加白糖, 新娘伴新郎, 电脑送新郎、上网搞促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