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享受心安理得 |
释义 | 教材分析:《享受心安理得》是二期课改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中的一课,它处于第二单元第二篇,这个单元是要求学生运用默读的方式,边读边想,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与美德结伴,和文明同行,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人,明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等道理。 这一课讲述了我在欧洲所见到、感受到的人们之间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享受得心安理得三件事,从中明白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是接受,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目前还处于老教材的学习状态,学习本课与新教材体系的关联并不是十分密切,所以教学设想从以下三个版块来展开: 1、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听、说训练让学生了解课文第一件事的内容,理解一对年逾八旬的老人和街坊邻里之间的付出与得到,初步感知“心安理得”,从而引出课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及自主探究的精神。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自选课文中的一件事,深入学习,以“他们心安理得吗?”为研究突破口,既牢牢扣住题眼,又以此为课文深入的理解 做好铺垫,使学生能感悟文章的中心。 3、在理解事件的基础上,通过读议中心句,领悟中心。再联系学校献爱心活动,结合自身的感受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意图,从而起到实践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付出,享受心安理得,体验奉献的快乐。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课文中讲述的三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心安理得”的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根据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结合自身实际,说说学习文章后的感受,明白“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心安理得”的含义 。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 激趣入文 1、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个故事,仔细听,想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听录音后,出示填空练习: 在法国东南部一个叫“爱归里”的小镇上,一对年逾八旬的老人,每天清晨 ,而街坊邻里也时常 。 学生交流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3、出示句子: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 双方分别指的是谁? 他们的付出与得到分别是什么?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第一节, 想想,交流 板书:心安理得 理解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们都有付出,所以得到时都那么心安理得) 中间补充: 作者在当时得到一大捧鲜花觉得心安理得吗?(在当时觉得有些意外,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 齐读句子 4、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朗读 二、合作学习 感悟中心 1、课文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之外,又给大家讲述了另外两件事,也是很耐人寻味。接下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你们感兴趣的一件事,仔细读读,要求:(出示) 认真读课文,找找这件事中每人的付出和得到是什么? 他们心安理得吗? 板书: 付出 得到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集中交流 预设: 第二件事: 抓住学生对前房客行为的质疑,进行说话练习: 如果是你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情况下,看到这张纸条,会怎样想? 出示: 如果我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困难时看到这张纸条,心想: 想想、说说 紧扣“遗憾”一词进行讨论 作者遗憾什么?怎么弥补的? 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 (从遗憾到弥补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的不安到心安) 朗读句子: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我的遗憾。 第三件事: “我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好一阵感动” 讨论: 我感动什么?“有没有必要留雨具?” 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心安理得了) 为什么?(这次是作者自觉的行为) 朗读句子 三、深化主题 领悟中心 1、我遇到的三件事,从意外到遗憾到感动,由得到的不安到付出的心安,从作者的三次体会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享受心安理得? 2、出示最后一节,齐读 理解:随时随地 毫无愧色 交流: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是接受,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3、读中心句,体会含义。 交流感受 4、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作者也深受感动,并且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学校前段时间举行的“学会感恩,爱心义卖”活动。(出示有关的画面) 播放《爱的奉献》,观看义卖活动。 5、出示说话练习: 在爱心义卖活动中,我 ,觉得心安理得。 6、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享受心安理得》,作者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这种精神带给了我们,但愿我们能把这种共识带回家里,也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得很快乐。 四、 板书设计 享受心安理得 付出 得到 教后反思:整堂课的教学,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对文本的把握较到位,所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明白作者的意图,懂得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道理。 教学中最大的亮点是说话训练,尤其是在领会了课文中心之后,紧密结合学校的爱心义卖活动,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活动中是怎么想、怎么做,从而感到心安理得的。这个设计将学生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心的理解。虽然学生说得不够流利、完整,不能完全将心中的所感全部呈现出,但至少促使他们回想活动的意义,可能从活动初的懵懵懂懂,无知无觉到学习课文后开始感知付出和得到是同等的快乐,帮助他人同样是快乐的,慢慢地使学生能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学会付出,享受心安理得,体验奉献的快乐,从而起到实践指导作用。我想这才是学习本课真正目的所在。 其次,本课的教学始终抓住题眼“心安理得”进行,明白作者在经历的三件事中的心理历程。围绕“每人的付出和得到是什么?他们心安理得吗?” 的问题展开,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使学生了解了作者由起初得到鲜花时惊愕、意外,到得到前房客的帮助后因无法说谢谢而感到遗憾,并也学着他的样子为以后的房客提供方便来弥补遗憾,再接着看着登山后的夫妇自然将竹制手杖留下给后来的登山者,自己也自觉地将雨衣抖干、叠好留给后来者,这一系列的举动展现了作者由得到时不安到付出时心安的极大转变。通过围绕“心安理得”的话题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也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意识,学着做,同时也解决了对课题的理解。 整体来说,课堂效果不错,如果学生能更大胆些、积极些,课堂研讨的氛围再浓厚些,那整堂课的教学将更精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