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乡土中国的变迁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1月1日)平装: 266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209046275 内容简介《乡土中国的变迁》一书通过对美国学者这一持续考察过程的回顾和描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及深远历史意义。《乡土中国的变迁》纪实性、研究性相结合,以点带面,史论兼具,述评结合,图文并茂,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可读性的特点。 自1985年至2008年的20多年中,美国学者先后有200多人次到山东邹平进行连续性、蹲点式社会研究,邹平从而成为美国学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观察并记录乡土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美国学者以“山东省邹平县区域性研究项目”为起点和平台,通过对邹平农村的持续性考察和跟踪式研究,亲历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乡土中国的重大变迁。 编辑推荐《乡土中国的变迁》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当我们参观邹平县的农田和工厂时,显而易见1978年后的改革政策已经给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巨大改变。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 中国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农村仍然是中国的重心。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 ——迈克奥克森伯格 我很幸运有这样的机会看到并记录下了邹平的发展过程,与邹平建设者们的相识将难以忘怀。 ——戴慕珍 目录美国前总统卡特的致辞 序 美国学者眼中的乡土中国\1 邹平:美国学者观察中国农村的窗口 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研究\迈克·奥克森伯格\21 邹平县冯家村对外开放调查点的设立过程\姚东方\25 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的邹平之行\杨学锋\32 奥克森伯格与山东邹平考察\袁征\43 我所认识的奥克森伯格先生\石昌祥\66 美国学者:邹平往事 1985:农村结构改革研究\托马斯·伯恩斯坦\79 1986年的邹平县冯家村\托马斯·戈尔德\89 我和邹平:一段回忆\艾恺\94 邹平:连续性和变革\戴慕珍\118 邹平往事\史泰丽\125 变化着的邹平\任柯安\130 我的田野生活\梅学良\137 邹平2001:通往全球化的道路\韩忠可\152 “真正的中国”\洛伊斯·奥克森伯格\158 美国学者:转型中的邹平 邹平之行:关于中国农村转型的思考及对农村社会研究的意义\黄树民\163 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邹平\魏昂德\178 邹平:地方政府与经济\戴慕珍\181 县政府与啤酒厂\魏昂德\185 变化中的冯家村\黄树民、斯图尔特·奥登豪\187 农业商品化\史泰丽\1 92 农村的卫生保健\韩德森、斯科特·斯特鲁普\199 邹平的学校与教育\彭恩霖\205 今日邹平 邹平30年\夏应禄\211 附录一 在邹平县做社会科学研究:向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递交的一份有关研究资源和研究条件的报告\艾恺\219 附录二 1980~2008年美国学者在邹平考察时间、人员及考察主题列表\254 编后记\265 序言美国学者眼中的乡上中国 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中,山东省邹平县非常普通,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却成为中国农村最早向美国学者开放的调查点,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自1985年至2008年的20多年中,美国学者先后有200多人次到邹平进行连续性、蹲点式社会研究,邹平从而成为美国学者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观察并记录乡土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美国学者以"山东省邹平县区域性研究项目"为起点和平台,通过对邹平农村的持续性考察和跟踪式研究,亲历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乡土中国的重大变迁。 一、研究项目的缘起与确立 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美国,与美方达成了"互派留学生与学者"的总协议,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派学者到中国农村进行追踪式、连续性、蹲点式调查的项目。 1984年10月,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来华进修委员会主席迈克·奥克森伯格(Michel Okserlberg)根据协议提出,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助在中国的农村选一个长期调查点,从1987年起接待美国学者来华进行较长期连续性的社会调查研究。 后记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社特编辑出版了《乡土中国的变迁:美国学者在山东邹平的社会研究》一书,通过对美国学者这一持续考察过程的回顾和描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及深远历史意义。本书纪实性、研究性相结合,以点带面,史论兼具,述评结合,图文并茂,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可读性的特点。 本书从选题的提出到图书出版,前后近一年时间,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我们要感谢各方面的支持:从参与考察的美国学者,到亲历其过程的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美国前总统卡特专门为本书写来致辞,许多学者应邀及时写来充满深情的回忆文章,提供大量一手图片资料,或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尤其戴慕珍教授,除为本书撰稿,还在美国不辞辛苦地帮我们组约稿件;邹平考察项目的中方参与者也积极为本书撰写文章,综述邹平考察项目的缘起、实施与成果,回忆美国学者考察中的种种细节。他们所做的工作和支持,最终能够使本书适时与读者见面。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山东省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有关专家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 文摘刘局长的老家偏远一点,交通也不是非常便利。好在当时已通车,所以我们得以开车前往。出于礼貌,刘局长当天特意陪同迈克夫妇回到自家所在的村庄。当时正值雨后,村里的道路基本上都是土路,因此十分泥泞。从当地村民的房子也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富裕的村庄。由于是雨天,所以绝大多数村民都没有出工。见到我们一行人来到村里,他们都走出户外来围观。显然,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信息的封闭,他们对长着大鼻子的洋人的到来感到十分新奇。外办的同志介绍说,这个村庄很少有外国人来访,此前只有少量韩、日两国人士来过,而欧美人士则是第一次到来,所以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出来围观。迈克见到这种情景,觉得十分有意思,大声对帕斯特先生说:“哦,罗伯特,太有意思了,我好像是回到了70年代的中国。”面对一帮孩子,帕斯特先生问:“你们知道今年的奥运会在什么地方举行吗?”人群中有人回答说:“在美国举行。”帕斯特高兴地说:“对,在美国,在我的家乡亚特兰大举行。”然后他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谁愿意和我一道去美国看奥运会?”略带羞涩的孩子们在一片哄笑中却没有人作答。随后我们分成两拨迈克和洛伊丝去看望刘局长的母亲,我则陪同帕斯特先生直接去村民家中走访。我们对村民的走访是随机性的,这也是迈克和帕斯特先生所希望的。在村民家中,帕斯特先生比较详细地询问了村民选举的情况,村委会和村支部的日常运作、管理程序,以及农民的收入情况等等,受访村民也不受拘束地作出回答。应当说,邹平之行给帕斯特先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他的到来,为卡特总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正是在迈克的努力下,1997年7月下旬,卡特总统来华期间访问了邹平。当时,卡特及其夫人一行来中国访问,访问团的重要成员还有民主党参议员萨姆.纳恩、卡特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帕斯特等。在与江泽民、李鹏等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会晤并到成都、上海、西安、漓江等地访问之后,迈克.奥克森伯格问卡特:“总统先生,除这些之外,你还想在中国做些什么事情呢?”卡特说:“我还要到外地看一看,看1981年我以总统的身份访问中国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奥克森伯格说“那我向你推荐一个最值得看的地方。”于是他推荐了邹平。7月25日,卡特一行人到达邹平,开始了为期两天的考察访问。在谈到这次访问的感受时,卡特说“这一次结识了这么多新朋友,我特别高兴。我和夫人这一次来访问,终生难忘。奥克森伯格把我们推荐到这里来我们非常感谢他。”此次中国之行给卡特总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卡特就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将中国妖魔化是错误的》文章,主张中美应当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 “现在袁先生知道我的很多缺点了” 在邹平的日子,我天天陪同迈克到各个单位走访,工作是繁忙而辛苦的。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核对两人的笔记,直到7点吃早饭为止。上午8点则准时从黛溪山庄出发,去各个单位走访。每一个单位的访谈通常以半天为限,进行三四个小时。我既担当翻译,也要担当记录的任务。而迈克对于记录的要求则是在尽可能准确的前提下,越细越好。 刚到邹平那天,在迈克和姜银浩书记交谈时,我忙于翻译,并没有作特别详细的记录,只是依照自己的老习惯提纲挈领地将重点记录下来,没有想到就出现了纰漏。第二天一早,迈克和我约定早上6点起床对笔记。这时我才发现作记录的习惯性方法达不到迈克的要求。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对很多细节都能回忆起来,即使我想糊弄也不容易。看着迈克不太满意的眼神,我只好说今后会尽力记录得更为仔细。在随后的走访中,我就尽力记录得详细一些,而迈克在负责提问的同时,也进行记录。等到一天访谈下来,我们晚饭后就核对两人的笔记,并通过记忆弥补可能出现的、个别细节上的遗漏。通常是我看着中文的记录,口译成英文,而迈克则看着自己的笔记,将遗漏的地方补上。这时候词典就派上用场了。一旦出现生僻的词,我就借助汉英词典解释给迈克听,直到他明白较为准确的意思。白天一整天的访谈,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因而随后核对笔记的工作量也不小。有时,遇上相关单位的宴请,等我们回到黛溪山庄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上8点以后了,但我们还要核对笔记到晚上10点半,甚至是近ll点才休息。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日程安排很满,工作量大,不能累积。两人尽快核对笔记,也是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地回忆可能遗漏的部分。 到了周末,我们也没有闲着。我陪同他和洛伊丝爬上黛溪山庄后面的山顶,眺望邹平镇和周边的广袤大地。我们穿过邹平的大街小巷时,迈克往往会发现一些新的变化。洛伊丝则拿着相机,看到有意思的场景就拍摄下来,而这些图片主要是考虑用在未来以邹平为主题的专著中。迈克还让外办的同志租来两辆自行车,放在黛溪山庄。等到周末的时候,他就让我骑车和他一道出去。我们会从邹平镇出发,沿着公路向前骑行,看看农田和村庄。骑行当中,迈克会观察道路维修的状况,以便发现与前一次来访时的不同。每到达一个村庄,看到有趣的事情,他总是要下车来仔细观看。当看到地里有农民在耕种,也会时不时下车来交谈几句。有一次,他看到农民在地里打农药,就和人家交谈起来。当地农民见到这个大鼻子美国人骑着自行车四处溜达,也觉得很有趣。对方告诉迈克,不久前他还见过另外一个美国人,不过是个女的,在邹平待了很长时间。而那个女的喜欢四处去看当地举办的各种红白喜事。迈克告诉我说,他大致猜到了那个女学者的身份。回来后,迈克很快就从外办的同志那里确认了那位美国女学者的身份。 迈克的精力着实让我感到吃惊,他的敬业精神也让我敬佩。从他身上,我看到了美国学者身上十分严谨、执著、踏实而勤奋的精神,而这是当今不少中国学者所缺乏的。现在回想起来,迈克之所以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十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和他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而注重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紧密相关的。记得在邹平期间,我俩还谈到了中美学者在这方面的差距。迈克说,中国学者到美国访问,往往喜欢去大城市,待在大学里面,而不愿深入到美国的乡村,深入到最基层去考察美国社会。我则辩护说,中国学者去美国的机会少,获取资助也很有限,因此去乡村实地考察有一定的困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