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达鲁胸像 |
释义 | 《达鲁胸像》是罗丹作于1883年的一座青铜像。达鲁是罗丹的朋友,达鲁因参加巴黎公社活动被判处流亡,在国外度过了若干年流亡生活归来,身心疲惫。遇见罗丹后,两人知遇之情,打动了艺术家罗丹,遂决意为他创作了这一尊胸像。胸像是以裸着上身,昂扬起脖子的悲愤形象来展现的,以强调达鲁在为自己的理想与事业而斗争中表现的不屈意志。这个作品完美地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正因为原型是个流亡的革命者而遭致官方严厉的批判与无端的攻击,他被诬为“红色政治的工具”,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当局的监视。 基本信息【名称】达鲁胸像 【类别】雕塑 、青铜像 【年代】此像约作于1883年 【作者】罗丹 【规格】52×38×22厘米 作品背景罗丹在男性肖像雕刻上,要数1883年为他的朋友与同行达鲁(1838~ 1902)所作的那尊最富现实主义意义。罗丹对于这位朋友的生活处境是深表同情的。达鲁因参加巴黎公社活动被判处流亡,在国外度过了若干年流亡生活归来,身心疲惫。遇见罗丹后,两人知遇之情,打动了艺术家罗丹,遂决意为他创作了这一尊胸像。胸像是以裸着上身,昂扬起脖子的悲愤形象来展现的,以强调达鲁在为自己的理想与事业而斗争中表现的不屈意志。 罗丹不大关心政治,也不了解巴黎公社和当时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但他能同情别人的志向。因此曾蒙受过来自官方的批评与无端的攻击,他就由于这一尊《达鲁胸像》而被诬为"红色政治的工具"。当然,这是很没有说服力的,于是,官方一部分恶势力又从另一方面企图毁坏罗丹的名声,说他的雕塑是"粗野"与"堕落"的,说他是一个"性虐狂"。有人恶毒地画了一幅漫画,把罗丹画成近乎野蛮人一般,在工作室里摆弄着他那些"奇形怪状的女裸体"。社会舆论可以蒙住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眼睛,却遮盖不了罗丹的艺术品的光辉。 艺术赏析《达鲁胸像》终于被铸成青铜,为后世留下了这位参与公社斗争的艰苦的雕塑家的真切形象。 罗丹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艺术家,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雕塑艺术,即使家庭、孩子也很难占据他的心思。人们的面容、躯干及肌肉,以及从人的外形所反映出的心灵的真实情感,这些才是他真正关心的东西。 但罗丹也曾为政治上的反动人物塑过像。在罗丹的工作室里,有一座法国政论家亨利.罗歇福尔的胸像。他突出的头额像是一个好斗的、常和同伴打架的孩子的头额,火焰似的头发好像发出起义的信号,讥讽而弯着的嘴唇,愤怒的胡须,表现出一种不断的反抗,人们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副暴动者的面孔。在罗丹看来批评和战斗的精神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形象。这个形象反映出19世纪70年代一大批法国人的精神状态。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对法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是重大的。虽然这次起义很快就被残酷地镇压了,然而它为反抗暴政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却给欧洲乃至世界的无产阶级的革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罗丹为达鲁塑了一个胸像,裸露的上身、倔强地昂扬起的脖子,展现了达鲁悲愤与忧患的气质。高傲的挑战似的头、露出青筋的脖子、凌乱的胡须、紧皱的眉头和粗眉毛深隐憔悴却充满力量的眼,这是一个饱经沧桑而又高贵的头颅,它充分显露了革命者高傲的不屈的神气。这个作品完美地体现了人物性格特征。正因为原型是个流亡的革命者而遭致官方严厉的批判与无端的攻击,他被诬为“红色政治的工具”,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当局的监视。 后来达鲁成了罗丹的对立派,他因投机成了官方所宠爱的雕塑家。罗丹的《艺术论》中还是很高地评价了达鲁,认为他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许多雕像有着壮丽的图案意味,这使得他这些作品能和17世纪最美的作品放在一起。如果他没有贪图官方地位的弱点,那么他所做的,也许都是些杰作。”在罗丹的思想中,一个艺术家同时做两种事业是不可能的。投机倒把,拉拢巴结社会上有用的高层人士,以及想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对艺术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艺术需要虔诚,需要专注。如果达鲁能够在工作室专心致志地工作,以他的天资,他会创造出非常神奇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美,足以照亮众人的眼睛,而众人的判断也许会给予他以艺术上尊贵的地位――他用尽心智去谋取的那种艺术上尊贵的地位。在艺术史上,为谋求名利而丧失自我的人不计其数。 相比起有报酬的委托,罗丹更愿意为朋友免费做塑像。他觉得在不取报酬的情况下,可以更自由的大显身手。正如里尔克所说的:“人们的脸容,在他眼里就像场景,身临其境,一切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作者简介罗丹:法国著名雕塑家。1840年11月12日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在姐姐玛丽的支持下,失望的父亲不得不同意把他送进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供给他食宿费,因此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他的姐姐。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Carrier·Belleuse)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学院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即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