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山社学 |
释义 | 香山社学旧址在德化县香林寺左路东楼花厅,创办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过去作讲堂的壁间有古联一对:“听讲应有神,大地好从湖水渡;闻香知无隐,前峰喜作莲花看。”(参见《泉州寺庙·香林寺》) 北宋时,泉州德化北区葛坑、田地、湖头、蔡岩、桂阳等处乡村是属尤溪县辖,尤溪属延平府。延平是“闽学四贤”之地,乃李侗、罗豫章、杨时、朱熹理学活动中心,故府学、书院遍布各县乡。 因此,在明·建文二年(1400年),原来是穷乡僻壤的德化桂阳、曾坂、田地、湖头等地乡人,为培养本乡子弟,与香林寺和尚商量,在香林寺东楼花厅创办“香山社学”,初收学生三十多人。 香山社学培养当地乡村生员,直至清初,出了不少有名人才。社学毕业后做官的又往往报答母校之地香林寺。 香山社学培养的生员中,以明代中宪大夫凌辉最著,在朝廷任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参见《泉州人名录·凌辉》) 凌辉从小在香山社学就读。作广东监察御史期间回到母校,见香林寺东楼旧损破败,作诗一首: “重上危楼思豁然,倚栏点缀旧山川。 身超世界尘嚣外,目断中天杳霭边。 郁郁苍松经岁月,萧萧翠竹洒风烟。 回思昔日登临处,瞬息如今又十年。” 因此,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他的同年曾坂的曾灏创建寺内观音楼时,凌辉献出收来的租谷100担维修祖殿及方丈住室,不忘师恩。 同时,凌辉还请封创寺僧人许了他、郑道徽为祖师公。 明·祟祯七年(1634 年),香山社学后来的生员苏嗣卿、方如蕃、苏维见、林排开、严其林、凌潜夫、林俞卿等七人同是二十四岁,同一年生日,因受张溥于在苏州虎丘开“复社”大会的影响,也成立“同庚联谊会”。这恐怕是泉州府最早的同学会学生组织。 香林寺僧人和历代住持也十分支持社学,香山社学学生与和尚住在一块。有个来此访游的进士以为这不像正规书院,便讥讽教书先生曰:“儒释共一堂,弟子三千,俗界三千,问和尚何以为尚?”先生随口应道:“门墙高楼仞,学士十八,罗汉十八,请先生他处谋生。”来人自觉失言没趣,乃自嘲自解曰:“真是佳走(跳蚤)跌倒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