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相聚在特尔格特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格拉斯(Grass.G.) 著 黄明嘉 译

丛 书 名:格拉斯文集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44954

出版时间:2008-04-01

版 次:1

页 数:178

装 帧:平装

开 本:32开

内容简介

《相聚在特尔格特》是作者最成功的小说之一,1979年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德国的畅销书。十七世纪上半叶,德国符宗教派别、德意志皇帝和各诸侯之间矛盾深重,冲突不断,在经历了30年战争后,一批文人志士相聚在小城特尔格特,他们谈占论今,畅所欲言,在探讨诗歌、戏剧等严肃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还痛心疾首哀叹自身和祖国的命运;他们借助诗文,共谋祖国统一人业,可在高谈阔论的同时,又插科打诨,粗话连篇,荤话迭出,还“不拘小节”同女仆和女店主苟合;最后他们甚至还共同草拟了,一份“和平呼吁书”,但一场意外的大火将聚会场所和“呼吁书”化为灰烬,文人志士们所有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烟消云散。

《相聚在特尔格特》中描述的那些诗人、作家等,德国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在作者的笔下,他们的背后分别隐藏着德国当今文坛的一些重要人物。作者以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德国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在上世纪60年代的活动,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前言

《相聚在特尔格特》是当今德国文坛健将格拉斯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群德国诗人于1647年夏在小城特尔格特的聚会活动。

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德国“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由德国各宗教派别、德意志皇帝与德意志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引发,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各自与欧洲外国势力结盟争斗,遂致德国战祸连绵,田园荒芜,生灵涂炭。活跃在本书中的一群诗人克服重重困难奔赴特尔格特聚会,时为1647年夏,即三十年战争行将以签订《威斯特法伦和约》而告终的前夕。

这是一次学术交流,也是对和平的急切期盼和对国家命运的热切关注。情节虽属虚构,但却是以300年后的1947年成立的西德文学社团“四七社”为“克隆”原型。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汉斯·维尔纳·里希特”,里希特即“四七社”的领袖人物。很明显,这是一部以现代人的体验去沟通历史的“咏史”之作。这种写作方式使格拉斯那“思接千代、目通万里”的艺术想象才华得以充分施展,更重要的,也许是阐发作者的这一理念:“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这“事”即指德国历史上的分裂、战乱、被外族占领、民不聊生的悲剧一再重演,又指历代文人对祖国命运、文化生态和尊严的一以贯之的关怀。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我们当今的许多故事绝非现在发生。本书所讲的故事,即肇始于三百多年前。其他故事也大体若是:举凡在德国发生的故事,无一不是源远流长。我现在写下发端于特尔格特的一切,是因为一位朋友要庆祝他的七十大寿。这位朋友曾于本世纪第四十七年将一批志同道合者团结在其周围。现在他更衰迈,可谓老态龙钟;而我们——他的当代之友,也个个与之俱老,已是两鬓染霜。

遥想当年,劳雷姆贝格和格雷弗林从日德兰半岛来到南部高地,再从雷根斯堡徒步下行;另一些人或骑马,或坐马车来;如同有些人乘舟顺流而下,年老的韦克黑尔林也走水路,取道伦敦至不来梅航线前来相聚。大家不论远近,纷纷赶赴目的地。一位视日程安排如同赢亏一样平常的商人也许会惊诧于他们守时的诚信。要知道这些先生仅仅是口头应允赴会而已,况且城乡迭遭破坏,蔓草盈野,满目荒凉,鼠疫肆虐,民众流离失所,更兼条条道路极不安全。

从斯特拉斯堡来的莫舍罗施和施诺伊贝二人抵达约定的目的地时已身无分文(只剩下手稿,这东西对拦路抢劫的盗匪毫无价值)。莫舍罗施开怀大笑,笑声愈增几分讥讽;施诺伊贝则悲叹不迭,旅尘甫卸,回程的恐怖就已浮现在眼前了(他的臀部被盗匪的刀剑拍烂了)。

切普科、洛高、霍夫曼斯瓦尔道和其他的西里西亚人身边携带着一封弗兰格尔的信,一直交替跟随那些到威斯特法伦征集粮草集粮草时频频发生的恐怖事件——一律不问穷人的宗教派别,他们全都目击身经。责难和抗议无法阻止弗兰格尔的骑兵。一个名叫舍弗勒尔的大学生(切普科发现的)在劳西茨差一点被抓获,原因是他挺身而出,保护了一位农妇。这农妇本该像她丈夫一样,也要用尖木刺死的,而且要当着她孩子们的面。

约翰·里斯特是从易北河畔的威德尔附近赶来的,途经汉堡。一辆旅行马车把斯特拉斯堡的出版商米尔本从吕纳堡送来。西蒙·达赫来自柯尼斯堡地区的克奈普霍夫,路虽最远,却最安全,因为他混迹在其国君的随从队伍里——达赫广邀同道的信函导致这一豪华排场。去年,勃兰登堡的弗里特利希·威廉与奥拉宁的露易丝订婚,达赫躬逢其盛,在阿姆斯特丹朗诵道贺的韵诗;也就在那时,他写好了许多邀请函,点明诗人聚会的地点,而且,因为有那位选帝侯的帮助,故信函的投递就不愁没人关心。(常常是在各地活动的间谍接收信件,他们喜好搬弄是非。)于是,格吕菲乌斯应他之邀莅会,尽管他同什切青商人威廉·施雷格尔一年来先在意大利后在法国各地奔波。他是在返乡途中(在施派尔)接到达赫信件的。他这次准时到达,而且把施雷格尔也一起带来了。

语文教师奥古斯塔·布赫纳从维滕堡来,也很守时。保罗·格哈德虽曾多次表示谢绝,但最终还是践约来到。一辆邮政马车在汉堡追上菲利普·策森,他偕同其出版商从阿姆斯特丹前来相聚。无人置身度外,没有什么障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纵然他们中间多数人在学校、国家机关和宫廷任职,公务缠身,但这都未能成为阻力。川资匮缺的人事先寻找赞助者,倘若找不到资助者,像格雷弗林这样的人就凭顽强意志的引领赴会。摇摆不定者一听到别人已在途中,便顿生远游之念。即便相互敌视的人,比如泽森和里斯特,也愿意彼此聚首。洛

高实在无法抑制自己对此次诗翁雅集的好奇心,这比抑制自己对聚会诗人的讥诮更难。这些人在家乡的活动范围过于狭窄,既无长久之事、又无短时之爱能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再者,当和约在暗中商谈之际,总起来看,他们骚动的心绪和探求的愿望与日俱增,谁也不愿孤守一施,施诺伊贝同里斯特计划打道回府去荷尔斯泰因,韦克黑尔林打算乘下一班船回伦敦。大多数人在施压——对达赫并非没有怨言,要求取消这次聚会。达赫本人虽则平时镇定自若,但此刻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计划来了。人们提着行李,已经站到马路上了,正当犹豫不定之际,几个纽伦堡人不期而至,此时离天黑尚早。他们是:哈尔斯德费尔,他的出版商恩特尔以及青年比尔肯。陪同他们的人名叫克里斯托夫·格仁豪森,此人蓄红胡须,年约25,一脸麻子,这与他颀长身材洋溢着的青春气质很不协调。他身着绿色紧身上衣,头戴羽饰帽,看上去不像是现实中的人。有人说,他是神仙策马经过时生下的。然而事实表明,格仁豪森比其外表形象要现实一些,连驻扎在周边的皇家骑兵和用毛瑟枪装备的步兵,其命令也奈何他不得,只好甘拜下风,因为举行缔结和约的各市,其范围被宣布为中立区,禁止各方打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5: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