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现代油藏地质学:理论技术篇
释义

书名:现代油藏地质学:理论技术篇

作者: 熊琦华 王志章 吴胜和 徐樟有 侯加根

丛书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专著系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88936

出版日期:2010 年9月

开本:16开

页码:588

版次:1-1

所属分类: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二十余年来在油气藏地质研究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升华,是结合中国典型油气藏特征对油藏地质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全书集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实践于一体,阐述了油藏“格架”的复杂性及复合性,“储层”形成的层次性、结构性与非均质性,油藏内“流体”分布的差异性,“油藏”类型特征及模式,开发过程中储层与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与模式。系统总结了在发现油气藏、认识油气藏、开发油气藏、管理油气藏过程中所采用的系列新技术、新方法。[r]

本书对广大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者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和实用价值,对石油大专院校师生也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绪论

一、现代油藏地质学的概念

二、现代油藏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

三、油藏地质学研究进展及动向

理 论 篇

第一章 油藏内幕格架

第一节 地层的层次性

一、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二、层序地层的层次性

三、油层对比单元的层次性

四、地层分布模式

第二节 油藏断层及其封闭性

一、断层的级次

二、油藏断层样式

三、断层封堵性

第三节砂体微构造

一、微构造成因

二、微构造的分类

.三、微构造顶底组合配置模式

第二章 非均质储层

第一节 储层构型与渗流屏障

一、储层的层次性与结构性

二、储层构型分级

三、储层构型分类

四、渗流屏障

第二节 储层质量差异

一、储层质量及相关渗流地质参数

二、层内储层质量差异

三、平面储层质量差异

四、层间储层质量差异

五、储层流动单元

第三节 储层岩石物理相

一、沉积因素对储层质量的控制

二、成岩因素对储层质量的控制

三、构造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控制

四、岩石物理相的内涵

第三章 油藏流体系统

第一节 原始油气差异分布机理

一、油气在圈闭内的差异充注作用

二、油气在圈闭内的分异调整作用

第二节 油(气)水系统

一、油(气)水界面

二、油(气)水系统特征

第三节 油藏压力与温度系统

一、油气藏压力系统

二、油气藏温度

第四章 油气藏开发分类

第一节 按油(气)藏天然驱动能量的分类

一、水压驱动类型油藏

二、气顶驱动类型油藏

三、溶解气驱动类型油藏

四、重力驱动类型油藏

第二节 按油(气)藏流体性质分类

一、天然气藏

二、凝析气藏

三、挥发性油藏

四、稠油油藏

五、高凝油藏

六、常规原油油藏

第三节 按油(气)藏几何形态分类

一、块状底水油藏

二、层状边水油藏

三、透镜状油藏

四、小断块等特殊类型油藏

第四节 按油气藏储集渗流特征分类

一、孔隙型储层油藏

二、裂缝型储层油藏

三、双重介质型储层油藏

第五节 油气藏综合命名

第五章 储层与流体性质动态变化

第一节 开发过程中储层性质的动态变化

一、黏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储层的水敏性

二、微粒的迁移——储层的速敏性

三、酸化后的沉淀——储层的酸敏性

四、其他作用

第二节 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

一、原油物性的动态变化

二、原油组成的动态变化

三、油田水的地球化学变化

第六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

第一节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第二节 未动用剩余油层形成机理

一、小型砂体——井网控制不住

二、层间渗透率差异——层间干扰

三、污染损害严重

四、未列入原开发方案(未射孔)

第三节 平面剩余油滞留机理

一、砂体不规则——注采系统不完善

二、平面储层渗透率差异

三、沿裂缝水窜

四、砂体边部水动力滞留区

五、封闭性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

六、正向微构造的水动力滞留区

七、平面注入水失调

第四节 厚油层内部剩余油滞留机理

一、渗透率韵律

二、层内夹层

三、层理构造

四、黏度差和密度差

五、气锥和水锥

第五节 微观剩余油滞留机理

一、剩余油特征

二、孔隙系统中的微观驱替机理

三、孔隙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技 术 篇

第七章 储层划分对比及构造研究

第一节储层划分与对比

一、相控—等时储层对比

二、短期基准面旋回自动识别及储层对比

三、储层井间模拟及储层对比

第二节 构造精细解释方法与技术

一、构造解释模型的确认

二、构造解释的基本原则

三、构造精细解释

第三节 微构造研究及应用

一、微构造类型及成图方法

二、微构造特征分析

三、微构造与生产动态的关系

四、微构造影响油水运动的机理分析

五、微构造在今后剩余油挖潜工作中的应用

第八章 储层表征及预测

第一节 地震储层横向预测

一、地震属性提取

二、地震反演

三、地震储层预测

第二节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一、单井相自动识别方法

二、剖面相展布方法研究

三、平面相带自动划分方法研究

四、相概率研究技术

五、沉积微相演化过程分析

第三节 储层构型分析

一、概述

二、储层构型分析思路

三、储层构型分析方法

第四节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一、储层流动单元概述

二、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三、储层流动单元构成及生产状况分析

第五节 储层裂缝识别与预测

一、储层裂缝的地质识别与描述

二、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

三、储层裂缝的其他识别方法

四、储层裂缝的数值模拟方法

五、储层裂缝的分形预测

六、储层裂缝综合评价

第六节 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

一、研究区地质概况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三、采用的关键技术

四、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结果

第七节 开发中后期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一、开发中后期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内容、技术及流程

二、油藏参数实验室模拟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三、水驱前后关键井储层参数对比分析研究

四、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五、井间分形预测

六、储层参数平面变化规律研究

第九章 油气水层识别及其预测

第一节 录井信息识别评价不同性质油气层

一、不同性质油气层气测录井识别评价

二、不同性质油气层定量荧光录井识别与评价

三、不同性质油气层地球化学录井识别评价技术

第二节 常规测井信息识别油气水层

一、油气层定性识别评价方法

二、微分分析法识别复杂油气水层

第三节 测试、测井新技术联合识别油气层

一、组件式地层重复测试

二、核磁共振测井新技术

三、测试、测井新技术联合识别油气层

第四节 波形差异分析及高产气层预测

一、波形差异分析基本原理

二、含气敏感信息分析及波形差异分析

三、基于波形差异分析的高产层反演

四、高产气区预测

第十章 油藏动态分析

第一节 油藏动态监测

一、油藏动态监测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二、注入剖面与产液剖面监测

三、流体界面监测

四、试井监测

五、油藏井间示踪剂动态分析方法

第二节 油藏动态分析方法

一、油藏动态分析的基础资料和有关图件

二、油藏动态分析的内容和方式

三、油藏动态分析的常用方法

第十一章 剩余油分布预测

第一节 单井剩余油饱和度解释

一、原始含油饱和度解释方法

二、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方法

三、水淹层评价

第二节 井间剩余油监测

一、井间测井方法

二、地震方法

第三节 开发地质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

一、微构造与剩余油分布

二、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

三、储层非均质与剩余油分布

四、储层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

五、剩余油富集区预测

第四节 油藏工程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

一、常规油藏工程方法

二、试井法

三、流线模型法

第五节 分阶段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预测

一、问题的提出

二、开发阶段的划分及开发特征

三、各向异性油藏渗流数学模型

四、网格系统建立

五、动态数据处理

六、历史拟合

七、总体指标拟合

八、单井指标拟合

九、产能及剩余油分布

第十二章 油藏地质建模

第一节 油藏地质模型

一、油藏地质模型及其意义

二、油藏地质建模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储层建模的方法技术

一、确定性建模

二、随机建模

第三节 储层建模的策略

一、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相结合

二、等时建模

三、成因控制建模

四、相控建模

五、原型模型的“借用”

第十三章 数字油藏

第一节 数字油藏的提出

第二节 数字油藏发展现状与进展

一、国外数字油藏建设现状与进展

二、国内数字油藏建设现状

第三节 数字油藏主要内容及模式

一、数字油藏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数字油藏的模式

三、数字油藏研究内容

第四节 数字油藏关键技术

一、数字油藏架构

二、数字油藏的关键技术

三、数字油藏应用描述

第五节 不同勘探开发阶段数字油藏的建设

一、勘探阶段数字油藏的建设

二、开发早期阶段的数字油藏建设

三、开发中后期阶段的数字油藏建设

第六节 数字油藏建设进程——以大港油田为例

一、开发信息化取得的成果

二、数字油藏具体实施内容

第七节 数字油藏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一、数字油藏的信息化

二、油藏数字化建设远景规划

主要参考文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7: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