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挫折-攻击假说
释义

解释

frustration-agression hypothesis

攻击(侵犯)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之一。1939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5人在《挫折与攻击》一书中提出。认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挫折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该假说将挫折定义为“目标反应的受阻”。至于挫折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攻击行为,则取决与以下四个因素:

1)反应受阻引起的驱力水平

2)挫折的程度

3)挫折的累积效应

4)所着攻击反应而可能受到的惩罚程度

1941年N·米勒发表在《心理学评论》上的文章对该假说进行修订,认为挫折可以导致一系列不同的反应,其中之一便是攻击行为的产生。该假说是实验社会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个关于人类攻击行为的系统的理论,并决定了该领域随后20余年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人格心理学》中对多拉德和米勒的介绍

1939年,多拉德和米勒(还有杜布、莫勒和希尔斯)出版了他们合著的一本书,名为《挫折和攻击》。在这本书中,他们分析了弗洛伊的关于挫折导致攻击的思想,通常称之为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杜布、米勒、莫勒和希尔斯作了下列设想:

这个研究是以攻击始终是挫折的结果的假设为出发点。更明确地说,这个命题是说,攻击行为的引起始终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总要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1939,第1页) 挫折被定义为“目的性反应遭受阻碍时的伴随状态”(1939,第11页),攻击被定义为“行为的目标反应是伤害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替代物)”(1939,第11页)。可以设想,目的行为的受阻引起挫折感。挫折感引起的攻击行为指向阻碍到达其目标的人或者其他对象。或者可以设想成,个人的目标能激发一种精神能量,这种能量是为了让这目标顺利完成而产生的。当完成这目标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挫折),这精神能量依然会被激活,但是这种精神能量是处于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唯一修正的方法只有攻击。换言之,挫折产生了一种“刺激性攻击”,唯一精神发泄的方法只有通过攻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