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村居苦寒
释义

唐宪宗811年(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老家。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期间。

作品名称:村居苦寒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诗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1)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2)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3)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4)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5)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6)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作品注释

(1)八年十二月:指813年(元和八年)农历的十二月。

(2)蔽:遮,挡。

(3)蒿(hāo)棘(jí):蒿草与荆棘。亦泛指野草。

(4)大寒岁:数九隆冬,天寒地冻。

(5)褐裘:以褐色面料做的皮衣。

絁(shī)被:绸被。絁,一种粗绸。

(6)无垅亩勤:不干农活。

诗歌格律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

注:○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韵脚

作品赏析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是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过得十分痛苦,后一部分写作者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像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 《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0: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