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戏剧改良运动 |
释义 | 运动简介戏剧改良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一样,都是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兴起20世纪初叶,戏剧改良运动勃然兴起,成为晚清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诞生了新的剧种——话剧。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传奇《劫灰梦》,直抒国家兴亡感慨,成为戏剧改良之先声。他又陆续发表了传奇《新罗马》、《侠情记》,“以中国戏演外国事”,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1904年(光绪三十年)中国第一个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人陈去病、汪笑侬等标举“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简章》),柳亚子所撰《发刊词》,高张“梨园革命军”大纛,呼吁“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揭开了戏剧史上新的一页。 主要成果传统传奇杂剧的革新戏曲改良运动推动传奇杂剧创作出现新的繁荣局面,作品数量多、题材广,且多关系时局大事。内容或谱写碧血丹心的革命英烈,如写徐锡麟刺杀恩铭而壮烈牺牲的《苍鹰击》,写秋瑾慷慨就义的《六月霜》等;或表彰历史上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如写文天祥浩然正气的《爱国魂》,写明末瞿式耜兵败桂林、不屈殉国的《风洞山》,写张煌言孤臣绝岛、视死如归的《悬岙猿》等;或讴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伟人,如写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及“少年意大利”党的《新罗马》,写法国大革命处决路易十六的《断头台》,写法国罗兰夫人的《血海花》等;或揭示国家民族沦亡的危机,如《警黄钟》、《后南柯》等都是鉴于亡国灭种之祸,借蜂、蚁的生存处境,阐扬优胜劣汰、团结御侮之理。郑振铎称这些剧作“皆激昂慷慨,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剧曲之丰碑”(郑振铎叙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 适应谱写新的内容的需要,传统的传奇杂剧体制也开始被超越。新的作品打破了生旦俱全作为贯穿全剧主人公的传奇惯例,如梁启超《新罗马》的主人公意大利三杰均为男性。新闻化、政论化倾向加强,化解了悲欢离合的戏剧情节模式。如《少年登场》杂剧只一出一人登场演说,揭露立宪骗局,鼓吹革命,开“言论小生”之先河。这类剧本也往往突破曲律的束缚,如《新罗马》第三出《党狱》两支《混江龙》曲,一气鼓荡百数十句。同时说白增多,曲文减少,服饰、道具与动作等也开始由古典化、程式化趋于现代化、写实化。如《新罗马》“生扮玛志尼墨衣学生装上”,迎接其母,“以吻接老旦额介”。 京剧与地方戏曲改良传奇杂剧创作大多载于报刊,也大都不很适宜上演,成为特定时期产生的一种报刊戏。而京剧和地方戏的一些表演艺术家,则将戏剧改良由案头、报刊推向舞台。汪笑侬(1858~1918)是京剧改良的先驱。他忧国忧民,主张以戏剧激扬民心。其《自题肖像》诗曰:“手挽颓风大改良,靡音曼调变洋洋,化身千万倘如愿,一处歌台一老汪。”他一生自编自演的戏很多,包括自己创作、从传奇等移植改编、整理加工京剧旧本等。其作品大多托古喻今,影射时政,表达了悲愤激昂的民众心声。如《哭祖庙》演三国蜀汉亡国事,魏军压境,后主刘禅一意求降,其子刘谌苦谏不从,提剑回宫,杀妻与子,哭祭祖庙,自刎而死。剧中说:“自盘古以来,江山只有争斗,哪有善让之理?”以此鼓舞人们的斗争精神。《党人碑》实以书生谢琼仙醉后怒毁党人碑的故事,哀悼戊戌六君子。《博浪锥》写于袁世凯称帝之时,借张良谋刺秦始皇的故事,把矛头直指窃国大盗。汪笑侬最擅演悲剧,其唱腔苍老遒劲,“低回呜咽,慷慨淋漓,将有心人一种深情和盘托出”(《耕尘舍剧话》)。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了时装京剧的演出活动。他自编自演的《瓜种兰因》(一名《波兰亡国惨》),演波兰与土耳其开战、兵败被各国瓜分的故事借波兰亡国的惨痛历史以警醒国人,痛骂卖国政府。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爱国艺人潘月樵和夏月润、夏月珊兄弟创建上海“新舞台”,这是中国第一个采用新式舞台与布景、上演新戏的重要场所,时装京剧大量涌现,京剧改良运动达到高潮。先后演出了《潘烈士投海》、《玫瑰花》等剧目。此外,刘艺舟在汉口自编自演了《皇帝梦》(又名《新华宫》),讥刺洪宪称帝丑剧,梅兰芳在北京编演了《一缕麻》、《邓霞姑》等。 戏剧改良运动也在其他地方戏中展开。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周善培在成都倡议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指导川剧改良工作。剧作家黄吉安(1836~1924)创作改编剧本多达百种,其中有的作品借古喻今,彰善瘅恶,如《柴市节》、《三尽忠》、《朱仙镇》等;有的作品广泛涉及生活陋俗,如戒鸦片的《断双枪》、戒缠足的《凌云步》、戒迷信的《邺水投巫》等。1912年西安成立的易俗社编演秦腔优秀剧目。河北成兆才在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剧种,创造了评剧。他一生创作和整理改编了近百种评剧剧本,其代表作《珍珠衫》、《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夜审周子秦》以及时事新剧《杨三姐告状》等都盛演不衰。 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话剧是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型剧种。它不用歌唱,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着时装,分幕,采用灯光布景等,属于写实主义的戏剧类型。中国早期话剧的诞生当以春柳社的成立为标志。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年底在日本东京的中国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戏剧团体——春柳社。当时正是日本新派剧人才辈出的时候,中国留学生深受其影响。次年春在中国青年会举办的一次赈灾游艺会上,春柳同人演出了法国小仲马《茶花女》的第三幕。张庚认为:“这是真正由中国人用中国话所演出的第一个话剧。”(《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同年六月初,春柳社又在东京大戏院本乡座公演了由曾孝谷根据林译同名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欧阳予倩认为这“可以看作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因为在这以前我国还没有过自己写的这样整整齐齐几幕的话剧本”(《回忆春柳》)。演出不仅轰动了留学生界,而且得到日本舆论界的广泛好评。《早稻田文学》刊物发表了长达二十多页的剧评。《黑奴吁天录》所体现的摆脱奴隶悲惨命运、争取独立自由的抗争精神,以及它那全新的逼真于生活的演出形式,激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此后春柳社队伍继续扩大,又陆续演出了《热血》等剧目。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受春柳社的影响,王钟声在上海组织春阳社。该社于同年在兰心大戏院公演了《黑奴吁天录》。由于在艺术表现上新旧混杂,演出不很成功。次年王钟声与任天知合作创办通鉴学校(培养戏剧人才的学校),于春仙茶园演出《迦茵小传》,话剧形态比较分明,张庚称之为“中国本土”上始见的“真正的话剧”(《中国话剧运动史初稿》)。到了辛亥革命高潮时期,1910年底,任天知在上海组织进化团,次年到南京演出《血蓑衣》、《安重根刺伊藤》、《新茶花》等剧,标出“天知派新剧”的旗帜。上海光复后,进化团回到上海,在张园演出歌颂南京光复的《共和万岁》和劝募国民支援革命的《黄金赤血》。此时进化团达于鼎盛。1912年陆镜若在上海召集春柳社成员,组织新剧同志会,陆续参加的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冯叔鸾等。他们辗转江浙两湖地区进行演出活动,1914年回到上海,易名春柳剧场。演出剧目有《家庭恩仇记》、《不如归》、《猛回头》、《社会钟》等八十馀个。剧本不采用“言论派老生”的宣传方式和“幕外戏”的编剧手法,在剧坛独树一帜。春柳社在艺术方面整齐严肃的做法,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起了很好的影响。此后踏上文坛的则是“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罗家伦等翻译的易卜生《娜拉》和胡适创作的《终身大事》等话剧剧本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