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崔钟善 |
释义 | 崔钟善,字子万,号晋生,崔旭之孙,崔光笏之长子,可谓名门之后。咸丰九年,崔钟善报捐郎中,供差京都,历有年所,勤劳卓著。同治七年,捻匪扰畿辅,回籍办理团练御贼出力,蒙兵部侍郎崇厚保举补缺,被任命为知府,不久以知府归山东候补,因河工防汛出力,奉旨俟补,后以道员用。光绪十六年,奏属莱州府知府。莱属平度、高密二邑,素来盗匪猖獗,崔钟善仿照古代保甲遗意,创用联捕法,在各地实行以后,效果十分显著。一日风雪,崔钟善乘敌不备,密秘来到平高,擒获孟小人等一干积匪并置之以法,不久又在西繇购获盗魁郑某,尽法惩治,地方自此安谧,当地百姓以为有龚黄遗风。 崔钟善还十分重视教育,治所原有一所北海书院,废弃已久,崔钟善到任后,捐廉兴修,并加齐课修脯及士子宾兴费,绅民共立碑纪其事。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滋扰莱州,蔓延畿甸,崔钟善为此十分忧虑,亲自编著《释惑录》以醒民觉世,收到良好效果,地方得以粗安。七月,京津沦陷,光绪、慈禧两宫蒙尘,崔钟善著《芦诗》以寄慨,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光绪二十七年,即墨老百姓因税契与地方官府发生对抗,聚众围城,形势十分危急,崔钟善奉命前往查办,上级官府要求用兵剿灭,崔钟善力主剿抚兼施。来到平度州后,他命令军队分扼险要以资震慑,然后自己只身带领数名随从入城,向群众陈说大义,要求按规定完税,除首犯外,其余一概不咎,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避免了无辜群众流血事件的发生。事后当地群众为感谢崔钟善的再造之恩,在境内立生祠以永爱戴。光绪三十年,受命总办河工事,高密县河工因分工问题致使南北两岸发生械斗,高密县县令仪仗朝中有人暗中支持,要求派兵弹压,崔钟善力争不能,德国胶州都督沛禄亦传电力阻,虽然阻止了一场流血战争,却也因此被那位县令所忌恨,并因此得罪了自己的上司。光绪三十四年,中丞袁树勋奏署崔钟善为盐运使,当时库款支绌,而偿款一顷尤为大漏卮,东省复益以河工,故岁亏弥甚,崔钟善准持鹾纲,裁汰陋规,于保商之道三致意焉。乐陵的一个郑氏盐店,因为股份不清而造成矛盾,最后对薄公堂,前任以缺乏证据为由,积累了好几年而不能决。崔钟善到位后,稽查旧卷、查找实证,并根据材料秉公剖决,使涉讼各方都很满意。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崔钟善哀恸逾常,彻夜不眠,并因此得疾以至不治,六十七岁卒于任所。 崔钟善长于诗文,著有《听雨楼诗草》。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作品亦卓然可观。后附摩崖《飞泉》,镌刻于泰山云步桥东,高53厘米,宽96厘米,大字径40×35厘米,系清光绪丁酉年(公元l897年)秋题书。这件作品也是目前崔钟善存世书迹所仅见者。 登过泰山的人都知道,在泰山云步桥东,有一处篆书摩崖石刻《飞泉》,字势飞动,苍劲古朴,可却很少有人知道那是我们庆云人崔钟善所书。巍巍泰山,泱泱中华,有多少人想在泰山题字勒碑,流传千古?可真正能留下书迹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这崔钟善就做到了,能够享受到了这样的殊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