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夏谜城 |
释义 | 基本信息书名:西夏谜城 作者:宋耀良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页数:250 开本:32 包装:平装 ISBN:9787532134724 作者简介宋耀良,年轻时在黑龙江军垦生活十个年头。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十年文学主潮》等书。不甘于言状空泛,议若无物,遂投注于史前岩画实地考察。遍历山川大泽,亦纵览人生史世。尤其在北美阿拉斯加和美加西海岸考察人面岩画,更有日瘦月小、星微云轻之感。曾在哈佛大学作多年研究,现定居波士顿。寄情山林泉石之余,因偶感而写小说。读此长篇,若能参阅早年发表的《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和《中国岩画考察》,则虚实互映,相益谐趣,可谓至乐也。 内容提要一座千年帝陵,神秘壁画和“天书”碑文揭示帝国大迁徙,一段万里寻找,出土文物引来国际各方势力的巧却豪夺;两座黑白磁山,沙漠古城的特异地质神奇再现历史原貌…… 编辑推荐《西夏谜城》是一本文化悬念小说,是以西夏文化考古发现为背景的虚构性小说。 小说基于西夏学考古前沿研究成果,合理虚构西夏末帝迷失的王陵,层层揭示国际文物流转的历史谜团,为文明的空白绘制出瑰丽的图景。 作者后记这是又一本文化悬念小说。自从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面岩画之谜》后,创作思绪如春江之水,奔涌激越。 此部《西夏谜城》,是以西夏文化考古发现为背景的虚构性小说。撰毕此书,自然不能不对考古文化意义上的“西夏之谜”说点什么。 当前,在国际上,西夏学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学者投注于斯。这门学科的学名为Tangutology,属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千年前,在中国西部创造西夏文化的为党项族人,属古羌的一支。原居住在青海东部黄河河曲附近,唐朝时因军功卓著,被朝廷赐地于今宁夏一带,即贺兰山下的黄河边。 那个小小的藩族之地,到了北宋期间,在一个科举落第、心怀不满的汉文人谋划下,竟然裂土为国、割据为王,自立为大夏国,史称西夏。 北宋连年发兵征讨,却是屡战屡败。以至于大夏国一时控地万里,独占西陲。形成宋、金、夏三国鼎立之势。 这个本不起眼的小国,在两件事情上,却影响了当时中亚和欧亚的历史格局。可以说改写了世界史的部分。在那个时代,世界史主要是由亚洲和欧洲两大洲的互动构成。 西夏立国几乎达两百年,这期间它横埂西陲,拥有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和新疆东部的大片土地。它的存在,阻断了欧亚之间的丝绸之路,使得宋王朝不得不在东南沿海辟出海路,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一时,中国的船西行,西亚和欧洲的船东行。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直接结果,则是促进了海洋航行大时代的提前到来。近代世界资本主义就是在大航海的兴起中,顺理成章地被呼唤了出来。 对世界格局影响之二,则是成吉思汗之死。这位天之骄子的出现,可谓人类史上的奇迹。他率领蒙古铁骑,横扫东亚西亚,席卷东欧中欧。他本可以建立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却在占领西亚、返回东亚第四次攻打西夏时,死在西夏城下的行营中,时年65岁。由于他的早逝,大蒙古皇位一直处在动荡之中。以后,他的子孙曾杀过峻峭的阿尔卑斯山脉,准备顺势扫荡一马平川的西欧。就是因为蒙古皇位的又一次动荡,急忙收兵返回东亚。西欧躲过了毁灭性的一劫。蒙古人建立欧亚大帝国的宏愿,由此受挫。世界史于是成为如今我们知道的样子。 由于膺有此两项殊荣,尤其是后一项,西夏也就说不尽道不完了。 成吉思汗死于攻打西夏的战争之中,是不争的史实。但是,他如何死的,却扑朔迷离,成为千古之谜。正是这个谜导致西夏也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隔代修史,是中国文明史一以贯之的制度传统。可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中原建立元朝政权后,对被灭的宋、金都修了专史,却不为同期所灭的西夏撰史。以至于当时西夏的史料,逐渐散失殆尽,无以稽考。曾立国几乎达两百年的西夏,由此被遗忘,蒙翳在历史尘埃之中。到清中期,就是读书人也少有知道西夏的。 当年元朝为何不为西夏撰史?应与成吉思汗之死有关。有一种说法是,西夏末代君王派出貌若天仙的爱妃,以很不体面的方式谋害了这位旷古大帝。由此蒙古人恨透西夏。其实就凭成吉思汗死在西夏城下这一点,就足以让蒙古人恨之入骨了。 有清一代,惨烈的文字狱使得无数书香世家仅为写下的几个字,全族遭戮,妇孺为奴。于是读书人只得把精力投向对古史典籍的钩沉辑佚,补缺拾遗,出现一代以考据为特点的学问赫然的乾嘉学派。元代没为西夏撰史,正好留下一块他们可以施展才学的用武之地,于是西夏的历史被他们考证补撰起来。只是史料极其匮乏,所据不少属捕风捉影。 到了1804年,西北甘肃有位中了进士的28岁青年才俊张澍,在一次郊游中,于古寺内发现了一所被砌封数百年的碑亭。乘着游兴,他执意要开封。恰好该寺方丈早就慕他英名,竟然应允。拆开一看,张澍大惊失色: “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方整与今楷书无异。” 这位进士及第的才子,面对古碑竞一字不识,想来当初一定十分尴尬和惶恐。待整个碑亭都拆开,转到碑后,发现那一面刻有汉字。读后才悟出正面所刻应为传说中的西夏字。这是西夏字失传六百年后,第一次被人认出。但那时并不能识读。西夏属于一种割据政权,即原来处在中央政权之内,而后裂土为国,自拥为王。此类割据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成功的大概只有毛泽东领导的始于井冈山的政权。然而西夏不仅自立为国,而且废除世代沿用的汉字,自创一套独立的文字体系——西夏字。这个气度可不是在中国历史上试图有作为的人都有的,可谓空前绝后,绝无仅有。西夏被灭之后,在中国西北地区流行约两三百年的西夏字,最终还是被封存在历史尘埃之中,无人能识读它了。 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中国西北沙漠戈壁中,发现了一座轰动世界的黑城遗址。仅在一座小塔中就启出两万四千余件中国古代书籍、簿册和文物。俄国人惊呼道:“简直找到了一座中世纪的图书馆。” 其中有一本西夏字与汉字互译的双解词典,西夏字由此才找到破译解读的钥匙。西夏的故事还在延续。直到上世纪70年代,巍然耸立在贺兰山麓、黄河左岸的十数个金字塔形的巨大封土堆,才被指认为西夏皇陵。但那时已经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封,在战备施工中被推平了,至今尤不能确切指认它原来的位置…… 这部虚构小说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可见,西夏是值得书写一番的。以小说的方式,将西夏文化的再发现,娓娓叙述给读者,是创作此书的意图之一。十六年前,我曾与考古学家杜玉冰合撰过一部有关西夏文化的专著。由于种种因素,那部已排版好的书,竞没能出版。而我当时已在美国,鞭长莫及,惟余嗟叹。如今写出这部长篇,也算了结这个西夏情结。当年,曾孤身只影进入到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作岩画的野外考察。如今,将那些感悟和记忆,都付诸笔端,伴随激发出的还有一番老骥伏枥式的感喟。百余年来的西夏研究,体现出的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动力,使我们民族能慎终追远,重现辉煌。希望此书能唤起更多对西夏研究的关注,亦愿虚构情节,没有扰乱现实中正在进行的考古研究。并以此书献给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们!是以为跋。宋耀良 2008年4月28日写于波士顿林边之屋 图书目录第一章 迷失的帝陵 第二章 皇陵区的探洞 第三章 墓壁画的秘密 第四章 奇特的西夏字 第五章 黑暗隧道中的洪水 第六章 黑城遗址的故事 第七章 子夜盗墓者 第八章 第二代文字 第九章 贺兰山中新刻文 第十章 树上掉下的“山野人” 第十一章 伦敦拍卖行里的词典 第十二章 科兹洛夫最后一次探险 第十三章 中亚黑海之行 第十四章 为葛利普送行 第十五章 无人知晓的语言 第十六章 绘在白绢上的地图 第十七章 失踪的沙漠探险队 第十八章 死亡流沙谷 第十九章 追飞机的人 第二十章 黄沙掩埋的古城 第二十一章 解开岩石中的记忆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