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王村龙灯 |
释义 | 渊源舞龙,民间又称斗活龙、二龙戏珠,起源于我国南方,后广泛流传开来,套路多有创新,但多以单纯舞龙为活动形式,唯独石家庄郊区西王村舞龙别具特色――龙灯与花灯舞在一起,称之为舞龙灯。 西王村原本只有花灯舞,自古有“西王花灯陪星星”之说。每逢年年尤其元宵日,满街的花灯从天擦黑直舞到天放亮。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从外地引来斗活龙,有心人便将花灯与龙揉而为一,龙、灯共舞,相得益彰。200多年来,西王龙灯久经不衰,享誉四方。 介绍西王的龙和灯都是龙灯会自己制做的。龙头龙角用纸浆拍捏成形,再经五彩点画,配以舒展自如的虬须,红红的舌头在张开的大口内用软簧牵着,能伸能缩。拳头大的眼珠嵌于眼眶内,颈下系两颗大铜铃,整个龙头栩栩如生,气势逼人。火龙全身饰以镶金的红色鳞片,水龙则饰以镶银的蓝色鳞片。一般备有四条龙,其中两条用纱布绾成,龙身内烛光照得通体透亮,专用于夜间舞动。龙身长6丈5尺,7节竹蔑弯成的骨架支撑着龙体,每节骨架下固定着一根2尺木把,所以,西王的龙又称“7把龙”。至于花灯,有花瓶灯与荷花灯,由短把托起。通常活动时有百盏左右。 舞龙灯是一种大型广场活动。铜锣引路,两列红黄绿三角龙凤旗徐徐进场。其后便是撼天震地的大鼓队敲着《将军行》,从进口走到对面的预定地点。一声大铜锣之后,两把海螺号发出“呜――嘟、呜――嘟”的信号。大鼓队立即换为《急急令》,在急骤的鼓钹声中,两条巨龙从进口处分左右两个方向飞快地跑完圆场。当两颗高昂的龙头在龙观旗下二次相遇时,一个手持大绣球(蜘蛛道型)的人跃身来到龙头前。随着又一声螺号鸣响,旗舞鼓急,二龙躁动。花蜘蛛一个“擦地飞”引出“双龙探海‘。在花蜘蛛的引逗下,龙头忽高忽低,龙身上下翻腾。时而二龙互相从腹下钻过,称“串葫芦”;时而自身围成一团,或正转或反转,称“八卷帘”。激烈的争斗过后,鸣金偃旗鼓声缓,二龙归位。稍息,锣响螺鸣,百十名少年手持花灯呐喊着冲入场内,迅速摆成“棋盘街”。二龙昂首“走四门”,仿佛在搜寻藏匿的精怪花蜘蛛。突然,花蜘蛛从花海中一跃立于金鼎之上,来了个“一柱香”。二龙重抖雄风,围定金鼎或攀或舞,逼蜘蛛落“海”,既而,喷水喷火,鳞爪飞扬。此时,震耳的鼓钹声、海啸般的呐喊声,伴以短促的“呜嘟嘟”,龙乘海势,海助龙威,声情并举,开成了全场的高潮。倘若在夜间,那景象更为壮观。最后一个情节便是二龙双双咬定花蜘蛛,来个“鲤鱼大开膛”,龙身“翻白”,栖卧于花海参中央。花海也摆出了“天下太平”(有时有“江山千古”)的字样。这几年,西王人又加工出一个情节,即“鲤鱼跳龙门”。二龙头高高相吻,龙身弯成拱门样。在喧闹的花海中弹射出十多条大鲤鱼飞跃“龙门”,博得观众阵阵欢呼。即使有的鲤鱼跃不过龙门,按西人说,那叫竞争中的正常现象,更何况这个情节本身具有无限情趣。 发展西王龙灯已历时900多年,之所以在民间花会艺术这个长河中洗不掉、冲不走,一是其鲜明的主题――制恶必胜顺乎民心;二是其恢宏的气势、热烈奔放的情绪宣扬了炎黄子孙的阳刚锐气。西王龙灯融武术、舞蹈为一体,粗犷又不乏优美,是难得的花会艺术精品,在石家庄市1989年春节文化活动中一举夺得全市一等奖,1996年夺得河北省民间花会大赛特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