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宁卫边墙 |
释义 | 史载明正德后,蒙古族各部陆续进行青海,不断骚扰河湟地区。为防御蒙古封建主的骚扰掠夺,明王朝除增筑堡寨240余处,嘉庆以后在今西宁、乐都、互助、大通、贵德、化隆等地区修边墙,总长达150余公里,烽墩70座,总称为西宁卫边墙。但因有的并未连接,所在地又有所不同。因此人们习惯上对边墙又有不同的名称。通常所说的西宁卫边墙是指东起互助柏木峡,西南至湟中县上新庄拉鸡山口段。此段边墙,自柏木峡向西经南门峡入大通,经大通峡入湟中李家山香林口,西入拦隆口折向南经拉沙至湟源峡,由湟源峡向南至共和再折向东至鲁沙尔又折向南至上新庄拉鸡山口,沿山修筑,在扼要处设关卡。俗名闇门的有19处。边墙所用材料系就地取材,大部为夯土筑,部分地段采用石料垒筑,宽窄不一,高低也有所不同。以大通峡至香林口段保存最好,其余的都有坍塌现象,尤以鲁沙尔至拉鸡山口段坍塌最甚。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