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宁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 |
释义 |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西宁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市教育局拟定的《西宁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西宁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建设发展规划 市教育局 (2006年11月) “十一五”时期,是西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西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大批技能实用型劳动者,急需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根据《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西宁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西宁市“十一五”时期职业教育建设发展规划。 一、新时期西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全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基本情况 西宁市现有省、市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及企业举办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9所,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职业技术学校9所。全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22%,在校生总数1.76万人,其中市、区(县)属职校在校生1.27万人。省、市、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一、二、三产业,主要有信息技术、商贸旅游、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建工建材、数控技术及幼儿教育、园林园艺和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专业。但市、县(区)举办的职业学校涵盖二产的专业基础十分薄弱,与特色工业、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缺乏涵盖第三产业的骨干强势专业。 (二)“十一五”时期全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西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总体上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对待,《决定》提出的大力实施“四大工程”、“推进四项改革”,实施“四项计划”,将有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2.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将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西宁作为连通西藏与内地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资源开发、产业集聚、物流辐射等方面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急剧增加。 3.“十一五”时期,是西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的关键时期,全市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繁重任务。西宁市将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建立以重化工业和高原特色资源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这为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发展的空间。 西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是我市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职普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的规模总量较小,办学层次较低,缺乏与市场相适应的优势专业支撑,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总量规模较小,缺乏优势品牌职校的支撑。全市职业教育基础薄弱,现有职校大都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建立的,占地较小,装备滞后,办学条件差,专业基础薄弱。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缓慢,专业门类难以涵盖重点产业领域,职业教育的规模效应和职教品牌尚未形成。 (二)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尚未形成。未能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就业服务机制、经费投入机制有待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有待推进和落实。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子女助学制度和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尚未建立。 (三)陈旧的职教模式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办学缺乏活力和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与企业的需要。职业技能教育缺乏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现代学校制度亟待建立。 (四)缺乏“双师型”师资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政策导向。学校“工学矛盾”突出,缺乏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的有效机制。专业建设必需的“双师型”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引进渠道不畅。有利于技能型师资培养的教师到企业专业实践与企业技能人才到校任教的双向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以上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充、质量的提升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二、“十一五”时期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建设重点 (一)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大力实施“四项工程”,积极推进“四项计划”,不断深化“四项改革”,以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充为主线,以改革和创新职教模式为动力,以提升职教基础能力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与市场需要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全市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西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全市职业教育发展遵循和坚持的原则 按照上述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西宁职业教育振兴工程要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职业教育规模持续快速发展。 ------必须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 ------必须提高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必须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 ------必须着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必须建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建立与西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目标是: ------协调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到2010年全市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比例的40%以上。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年培训城乡劳动者、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次。 ------强化全市职教资源的区域性配置,加强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县(区)级职教中心建设,积极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力争60%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办学标准。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取得“双证”的比例达到70%以上,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四)职业教育建设重点 “十一五”时期,全市职业教育建设要在资源整合扩充、发展特色骨干专业、完善职教功能、提升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突破。 1.实施资源整合扩充计划。以“整合、扩充、优化、提升”为立足点,大力整合扩充职教资源,优化调整职教学校布局,努力塑造职教品牌,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1)依托省工业技术学校城南新区扩建,建立青海藏毯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省、市政府对藏毯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布局和省工业技术学校扩充的需要,以城南新区与省工业学校联合办学方式,在城南新区征地100亩新建校区,增挂青海藏毯纺织职业技术学校牌子,围绕藏毯商贸商务、材料集散、加工生产、会展交易等产业环节,开设藏毯设计与制造、外贸商务,以及与藏毯生产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专业。 (2)扩建提升新世纪中等职校。争取三江源区生态移民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项目资金支持,采取资产转让方式,将青海私立外国语学校并入新世纪中等职校,形成教学区、实训区、综合办公区、食宿区、体育健身活动区等功能齐全、设施装备完善、育人环境优良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骨干专业和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争创建西宁职业技术学院。 (3)实施西宁市第一、二职业技术学校整合迁建生物园区计划。充分抓住全市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的历史机遇,争取国家、省上的专项资金,将西宁市第一、二职业技术学校整合迁建西宁市生物园区,并围绕西宁市生物园区中藏药加工、生物技术、绿色食品加工、纺织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制药、食品生物加工、现代物流、物业管理、机械电子、纺织工业、建筑与施工、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为园区经济发展培养适用的技术人才。 (4)新建甘河滩园区西宁冶金职业技术学校。依照“对接市场、涵盖产业、订单培养、联合办学”的思路,围绕园区金属冶炼、盐湖化工等资源加工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新建西宁冶金职业技术学校,为产业发展培养紧缺实用技术人才。 (5)建立区级职业培训中心。充分抓住城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有力机遇,以公有民办、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盘活闲置资源,设立区级职业培训中心。①盘活东方小学,建立城东职业培训中心;②盘活劳动路小学,建立城中职业培训中心;③二轻中专与劳动保障部门脱钩管理,建立城北职业培训中心,实训基地。 (6)实施西钢技校与城北职校联合办学。立足城北工业带,结合城北现有西钢等10家大中型企业集团的优势,以及西钢技校具有16个专业118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资质的办学优势和城北职校(原第一机床子弟学校)闲置校舍土地资源,实行股份制联合办学,围绕数控、电气、炼轧、焦化、机电修理、车、钳、铆、电、焊等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实现规模扩充和水平提升。 (7)建设改造三县职教中心。围绕地方特色经济、民族经济、实用技术,结合发展藏毯加工、动物繁育、特色种植,开设高原特色种植业、特色经济、主导产业和实用技术专业,作为三县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的重点培训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实施的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专项经费,强化三县职校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力争使湟中、大通、湟源职教中心办学规模分别达到4000人、3000人、1000人。 2.实施职教专业联建计划。遵循“对接市场、涵盖产业、联合办学、培优补缺”的工作思路,内引外联、寻求合作,力争新增10?15个职教专业。 (1)依托特色资源,围绕发展以藏毯、民族服饰、传统工艺制品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纺织工程、藏毯设计与制造专业。 (2)围绕青藏铁路的开通和运营以及朝阳物流园区的建设,建立物流工程专业,开设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网络与信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分支专业。 (3)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和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设置草原建设与草业技术、特色农作物与中藏药材栽培、造林设计与施工、畜牧业工程、生态旅游、民族饰品与工艺等相关专业。 (4)围绕全市现有传统产业、服务业以及实用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培育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会展、物业、保安相关专业;开设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市场中介相关新兴产业专业。围绕“中国夏都”旅游品牌的建立,结合昆仑玉矿业资源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建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延伸首饰设计和加工制作及其管理、鉴定、研发专业。 3.实施实训基地兴建计划。 (1)结合藏毯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以及设置的藏毯设计、生产、印染、质量分析等专业建设和藏毯生产技能工种培训的需要,建立藏毯纺织工程实训实验基地。 (2)结合青藏铁路的运营、藏毯等资源贸易和朝阳物流园区的建设,围绕物流仓储、配送、装卸、包装,建立物流模拟实训基地。 (3)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成人教育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建立含数控技术、建筑施工、机械维修、民族饰品、车、铆、电、焊等专业实用技术实训基地。 (4)结合三江源区生态治理、城市绿化、园林建设和大南山绿色屏障工程的实施,建立园林园艺与生态保护实训基地。 (5)围绕宾馆、餐饮服务和美容美发、卫生保健专业的实训需要,建立三产服务业实训基地。 三、“十一五”时期,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职教基础能力和办学水平。主动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重点扶持建设3个县级职教中心,和四个区级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开设高原特色种植业、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专业,使其成为三县四区人才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的重要基地。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推进计划,重点建设2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争取建立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汽车应用与维修、建筑施工、机电维修相关专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专业,培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卫生保健、市场中介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强化模拟企业实际的实训基地建设,抓住国家采取奖励政策支持重点建设20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划的历史性机遇,采取争取、自筹、引资等手段,力争建立多个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二)建立职业教育的办学新体制。充分把握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联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异地合作,以校舍和土地置换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和职教资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加快公办职业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的路子,抓住西宁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集中力量形成特色,树立职教品牌,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职教资源和就业市场,加强城乡结合,走合作办学、集团办学之路,以强带弱,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三个转变”。成立校企结合的专业设置指导委员会,根据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趋势,紧盯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围绕商贸旅游、交通运输、加工制造、农林以及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快骨干专业、精品专业建设。 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使生产、管理、服务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实习制度,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突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鉴定、取证的衔接。加快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实习管理体系和教育信息反馈系统,充分借助行业企业现有的工种岗位的设施设备、技术人员,进行技能训练,同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 (四)深化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因事设岗,奖优罚劣,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合理流动的制度,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进一步确立职业学校的法人实体地位,落实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推行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度,坚持“能力本位、整体优化、适应需要”的原则,大力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拓宽职校人才引进渠道,注重“双师型”及特殊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制定和落实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力争使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任职。科学核定职业学校编制,制定职业教育技能型师资培养引进规划,开辟技能型师资的引进“绿色通道”,建立职业教育的专业骨干师资队伍。 (五)建立现代招生制度和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统筹管理和制定中职招生政策,打破职业技术学校封闭保守、自我保护的招生格局,打破学校归属和类别的界限,由招考部门统一组织,乡、镇政府配合的双轨招生制度,实现职业教育的互动、互补、互惠,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现代招生制度和运行体系。大力推进“菜单式”和“定单式”职业教育模式,根据用工信息和企业需要,对接市场和企业需求,建立“工学结合”灵活高效的招生制度。争取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经费,与中职招生捆绑,资助3000名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六)强化劳动监督力度,切实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尽快制定《西宁市劳动用工和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严格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使外来务工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转岗转业人员在就业和上岗前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职业准入办法,加快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工种标准的衔接,理顺就业准入制度推行的运行环节,建立就业准入制度推行的动力机制和劳动监察机制,强化就业准入制度推进的鼓励与惩罚性措施,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统筹就业政策,强化劳动保障监督力度,将用人单位推荐招收、录用人员的预备教育、培训和获取的证书列入监察范围。 四、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实现西宁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纲,教育、劳动保障、人事、计划、经委、农牧、税务、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职业教育部门联系会议制度,负责制定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协调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建立明确的工作责任制,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入政府对部门、地区的目标考评内容,加大督查力度,促使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职教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实质,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引导和督导用人单位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轻视技能的做法,防止人才浪费和“高消费”,形成有利天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切实宣传和表彰职业教育先进典型,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群众团体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调动和保护社会各方面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实施“四大工程”、“四项计划”项目资金。广泛开展异地联合办学。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建立财政性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认真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政策。积极争取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经费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补贴用于职业教育。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全市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