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麦窑社区 |
释义 |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西麦窑社区 西麦窑社区位于崂山南麓,流清河湾畔,东邻东麦窑村和流清河村,西靠南窑村,距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5.8公里,是从南线到崂山旅游的必经之路。西麦窑村现有村民208户,546人,有唐、王、董、张、苗等姓氏,其中唐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75%、王姓约占10%。西麦窑村原有耕地200余亩,现尚有耕地12亩,山峦2600余亩,村庄占地30万平方米。 据《齐乘》及有关的史书方志记载,原初的崂山布满密密麻麻的檀木、楸树、松树以及樗、柞、槐、柳等高大乔木和芄芄乱草,一派百鸟翔集、群兽撒欢的原始景象。大约到了五代十国以后,一些逃避战乱的人们陆续流落到这里,以伐木烧炭维持生计。到了文化鼎盛的两宋时期,他们又建造了许多薰制松烟的窑,砍伐崂山松等树木,将薰制出的烟黑运到江浙一代制墨,山上的乔木几乎伐净,崂山松也所剩无几。后来崂山的庙宇逐渐增多,道士们护卫山林,严禁采伐。而那些烧窑的人又别无长技,被迫渐次离去。到明朝万历年间,当唐氏先祖唐本立、唐仁等从王哥庄街道青山村迁此立村时,见到这里到处是被烟薰得像墨一样漆黑的残窑废址,遂将这里称为“墨窑”。到了近代,由于崂山方言“墨”和“麦”吐音相同,遂将“墨”写作“麦”,久而久之即成了“麦窑”。为区别东边的麦窑村,而取名“西麦窑”村。 长期以来西麦窑村人生活的主要来源,就是春天到村前的海湾拉网捕面条鱼(亦称地瓜丝子鱼),夏、秋出海垂钓,近代则开始了挂网和拉网捕捞,冬季上山砍柴拾草,在生活上还能过得去。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麦窑村大力发展海产、运输和旅游业,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之路。村民中有许多人开饭店、经营旅游特色产品,还有的搞建材、开公司、办工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经济开发建设中的弄潮儿,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只要看一看西麦窑一排排新建的楼房,整齐划一的硬化路,绿叶纷披的村周环境等,就完全可以明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人们从容富裕的生活了。 村民们富裕了,但不忘“仓廪实而知礼义”。他们积极学习新知识,弘扬新文化。该村的妇女、共青团、民兵等群众团体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村里在幼儿教育、学校建设、社会福利等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4年西麦窑村经济总收入7500余万元,人均收入6593元,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庄。 根据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文件崂政发[2004]230号《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流清河等36个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的批复》,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