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崔昆圃 |
释义 | 崔昆圃,纺织工程教育家。早年赴法勤工俭学,回国后,创建和领导北京宜有织呢厂和利民纺毛厂。先后在北平大学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纺织系、河北纺织工学院从事纺织教育工作3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纺织专业人才。 崔昆圃-简历1901年12月5日 出生于河北省蠡县刘铭庄 1912-1917年 河北省蠡县刘铭庄私立学堂读小学 1918-1922年 河北省保定育德中学学习 1922-1924年 北京西山中法大学工读 1925-1930年 法国兰斯实用高级工业学校、法国里昂大学等,学习纺织,获纺织工程师和化学学士学位 1930-1931年 法国纺织染厂、纺织机器制造厂、纺织厂、漂染厂、整理厂、人造丝厂实习 1932-1935年 创办北京宜有织呢厂和利民纺毛厂,任经理兼工程师 1935-1937年 北平大学工学院讲师、副教授 1937-1940年 西安临大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教授 1940-1945年 甘肃省秦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和兰州高级职业学校校长 1945-1946年 西北工学院教授 1946-1951年 河北工学院纺织系主任、教授,北洋大学教授 1951-1964年 天津大学纺织系教授,河北纺织工学院棉纺教研室主任、教授 1964年10月31日 病逝于天津 崔昆圃-生平崔昆圃,原名崔玉田,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蠡县刘铭庄。当时这里是西河产棉区和高阳土布区。崔昆圃的父母既是勤于耕耘的农民,又是擅长纺土纱织土布的手工业者,饱受乡绅压迫与欺凌,生活十分艰辛。1907-1911年,崔昆圃在家学做农活,熟练地掌握了给棉花提苗、打尖和摘花,切身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苦,立志读书学习,改变困苦落后面貌。1912年本村私立学堂成立后,崔昆圃入学;1917年读完小学课程,考入保定育德中学。 在育德中学就读才一个半月,就因丧父而休学。1918年,崔昆圃复学于育德中学法文班,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学习《新青年》杂志,接受新文化。1922年中学毕业后,升入北京西山中法大学,成为一名工读生。由于受从法国回国同学和学校进步气氛的影响,1923年由萧名同学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又叫“社会主义十人团”)。1924年,崔昆圃从中法大学毕业后赴法国勤工俭学。 崔昆圃自幼目睹家乡手摇纺纱织布的艰辛和效益的低下,立志去法国学习纺织技术,以提高家乡纺纱织布的效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给学习纺织创造条件,并解决语言和经济问题,1925-1926年,崔昆圃在巴黎学习法文和工读,期间还做过唱片铸工和检验员,认识了很多有名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领略了工人阶级的友爱,并任社会主义十人团团长,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巴黎资产阶级报纸对中国恶意的污蔑”运动。经过两年时间,崔昆圃熟练地掌握了法文。 1926-1927年,崔昆圃在法国芮斯(REISM)实用高级工业学校棉纺织专修班学习毛纺织一年,毕业后升入法国东方纺织学院学习棉纺织,1929年夏获纺织学院工程师学位。为弥补化学和漂染知识的不足,1929年考取法国里昂大学化学系公费生,白天专读化学,晚上选学丝织学,1930年获化学学士学位。1930-1931年,崔昆圃先后在法国的纺织染整厂、纺织机器制造厂、纺织厂、漂染厂、整理厂、人造丝厂实习,并任人造丝厂设计工程师。 崔昆圃完成在法国的学业后,回到祖国。当时,他志在钻研纺织技术,为国家培养人才;但因工作难找,未能如愿。1932-1935年,他组织创办北京宜有织呢厂和利民纺毛厂,任经理兼工程师,生产的狭幅人字呢畅销中国市场,成绩斐然,先后多处受聘。1935-1937年,崔昆圃任北平大学工学院讲师、副教授,讲授提花机、织物整理学和高等意匠学等课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长途跋涉,辗转内地,于1937-1940年在西安临大工学院、西北联大、西北工学院任教授,兼任出版组主任、编译委员会委员、贷学金委员会总干事。1940-1945年,崔昆圃任甘肃省秦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和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在教学管理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组织学生纺毛、织呢、织布和染色,并兼任甘肃手工纺织训练所所长和经济部中工所技正等。 1946-1949年,崔昆圃先后任西北工学院教授,河北工学院纺织系主任、教授和北洋大学教授,讲授棉纺学、织物整理学等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崔昆圃先后任天津大学纺织系教授,河北纺织工学院棉纺教研室主任、教授,讲授纤维材料机械工学和棉纺学等课程,撰写纺织材料和纺织专著,培养纺织人才。1964年10 月病逝。 崔昆圃1950年任中国工程师协会理事,1951年参加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4年参加天津马列主义夜大学学习。1952年12月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1954年任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天津市委员会委员。 崔昆圃-培养人才崔昆圃认为,中国农村科学文化落后,文盲占绝大多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贫困落后,因此迫切需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1922年,他编印“注音字母图释”,作为帮助家乡文盲学习白话文和注音字母的讲义,并且通过讲授与辅导,使家乡很多文盲用较短时间认识了这种字母并学会了识字,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崔昆圃认为,要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振兴和发展纺织工业,仅靠创办实业不行,必须培养大批纺织专业人才。为此,他在学习钻研和全面掌握纺织科学的基础上,从1935年开始,先后在北平大学工学院、西北联大、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纺织系和河北纺织工学院等多所高校讲授纺织专业课程,足迹遍布半个中国。 针对当时中国纺织教材较少和师资相对缺乏的实际,崔昆圃发挥自己外语水平高、知识渊博的优势,边翻译边结合中国实际整理出讲稿,尽量多承担教学工作任务,带头讲大课,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他先后主讲过提花机、织物整理学、高等意匠学、织纹学、机织学、棉纺学、纤维材料机械工学等多门课程。他备课认真,废寝忘食,经常放弃休假日。讲课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崔昆圃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课堂上结合传授知识,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而且课后深入到学生之中,通过个别谈心、聚会和座谈会等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称赞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良师益友”。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他于1940年在甘肃省秦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组织领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纺毛、织呢、织布和染色,加强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他又于20世纪50年代在天津大学纺织系创建了棉纺实验厂,使教学实践环节走向规范化,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 崔昆圃-教材专著20世纪30年代,中国纺织高等教育多数采用外文教材,脱离中国实际,影响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崔昆圃认为,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尽快编写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纺织教材,并为此身体力行。 根据当时中国纺织讲义较少的实际情况,崔昆圃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编写出自己的教材。他一边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一边翻译、教学和编写讲义。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他先后编写出《棉纺学》、《棉纺工程》、《图案画》、《丝织学》、《新棉纺厂设计学》、《粗纺工程》等讲义。这些讲义内容丰富,语言流畅,逻辑性强,切合实际,被许多教师采用或参考。《棉纺学》还成为当时全院的通用讲义。 崔昆圃认为,只有在纺织科学的道路上努力奋斗追求,才能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能逐步改变中国纺织技术落后的面貌。他结合教学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撰写的主要专著有:《纺织职业概论》,于1945年由教育部编译馆出版;《纺织原理》,于1943年由甘肃印刷公司出版;《织物整理学》,集中了他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心得,以毛织物整理为重点,兼谈棉织物整理,于1950年由中国纺织染工程研究所出版;《织纹设计学》,系统叙述提花机的演变历史和发展,提花机的装置和纹板的轧制,讲述了花样的设计和意匠的制备,介绍了各种特殊织物的组织结构及特点,于1950年由中国作者书社出版。这些专著理论与实际并重,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推进中国纺织科技工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和影响。 崔昆圃在深入农村考察中,深切感受到当时农村手工纺织业生产技术的落后,立志改变这种情况。他对农村所用手工纺织设备进行研究改进,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农村采用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此外,他还在混纺工艺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