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熙馀草堂 |
释义 | 草堂简介属于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为乡绅朱福熙住宅,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 建筑格局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西市,坐北面南,现存楼厅、花厅各一进,均硬山顶。有砖雕门楼两座。楼厅面阔三间10.5米,进深10.6米,前后带廊,另附厢房。楼下悬挂“熙馀草堂”匾额。花厅天幔四周镶嵌五彩玻璃窗格,地面斜铺磨细方砖。 评弹胜地170多年历史的熙馀草堂,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保护和合理利用下,作为苏州“黄埭评弹陈列馆”建成开放,这是苏南地区乡镇级最具规模和档次的评弹陈列馆,馆内陈列的百余张珍贵老照片和著名评弹演员用过的乐器服装记录了黄埭书场的百年历史。几百张老照片生动记录了清末到现在来过黄埭书场的46位评弹名家,有曹汉昌、徐云志、严雪亭、黄异庵等,图文并茂,当时演出的盛景可见一斑。得知建陈列馆的消息后,一大批评弹名家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宝贝”,有他们曾经用过的琵琶、三弦、旗袍、长衫等。黄埭镇也是名家辈出之地,陈列馆里还收集了夏云泉、程大坤、薛曼芳等人的演出资料,包括著名评弹创作家朱恶紫先生的创作手稿以及获奖证书等,以及夏云泉先生捐的怀表、折扇等,都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相城区黄埭的书场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了,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苏州最古老的民间评弹书场之一。评弹深受黄埭人的青睐,至民国末,三里一条街曾有叙园、畅园、万福园、三景园等九爿书场。陈列馆里生动逼真的微缩彩塑正是当年的盛景再现。著名的评弹老艺人金声伯、王斌泉、严雪亭等都曾到黄埭献艺。“说书跑码头,能过黄埭关,就算有本事了”,可见当时黄埭书场的地位了,在江浙沪评弹界享有盛誉。 古镇今昔改革开放以来,黄埭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工业,忽视了对古镇的保护。据热心网友统计,明清黄埭古镇远胜现在闻名全国的周庄、同里等名镇,但现今的黄埭镇,一半以上的古迹已经毁坏,让人痛心不已。 黄埭镇,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楚国名相春申君黄歇动员民众于此兴修水利,筑成堰埭,初名春申埭,后改黄埭,沿袭至今。古时黄埭镇,三里长街,百店琳琅,千叶小舟云集,八方商贾过往,素有“金荡口、银黄埭、白铁皮皮浒墅关”之称。 古往今来,黄埭镇山水毓秀,人杰地灵,尊礼重教,筑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繁盛的商贸,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历史上黄埭出过众多进士和文人;近代在1929年就设立了吴县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为黄埭中学。热闹的集镇也带来寺庙的兴盛,尤以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四年的兴国寺最为鼎盛。自古就有黄镇十八景之说,只是现今年轻一辈,都已不知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