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悟真先生
释义

简介

悟真先生,本名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紫阳仙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北宋时天台人。自幼博览三教经书,涉猎诸种方术。《悟真篇.序》有:“仆幼亲善道,涉躐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曾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人物成就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百岁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是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间封“大慈园通禅仙紫阳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张伯端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的祖师。道教奉为南五祖之一。

传奇与史实

张伯端曾为幕僚。据清.仇兆鳌《悟真篇集注》卷首“陆彦孚记”,张平叔“少业进士,坐累谪岭南兵籍”。治平中,曾随龙图公陆诜“师桂林”,并“引置帐下,典机事”。陆诜“移他镇,皆以自随”,最后陆诜“薨于成都”。平叔“转徙秦陇。”《悟真篇.序》有:“至熙宁己酉岁,因随龙图陆公入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

张伯端曾为府吏数十年,一日忽悟“一家温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遂看破功名,纵火烧毁案上文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

熙宁二年(公元1069),张伯端在成都“以夙志不回,初诚愈恪,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潜心修炼。曾“三传非人”,而“三遭祸患”。熙宁八年(公元1075),因“患此道人之不信”,遂著《悟真篇》,叙丹药之本末。书成后,学者云集而来,晚年“自成都归于故山”,返回江南传道。

关于张伯端的师傅是谁,史籍上都没有记载。根据我的考查,张伯端的师傅是桂林人,名叫刘仲远。据刻于桂林南溪山刘仙岩上的宋代石刻记载,刘仲远是桂林人,先为屠户,再为商人,后遇异人而得道术,能够几天不食,亦能够严寒而穿单衣或酷暑穿棉衣,曾在宰相贾昌期家中为宾客,后来回到家乡桂林。当时张伯端为陆诜属吏,因不慎而误焚府库,就在这时张伯端结识了刘仲远,之后陆诜调职成都,而已学了刘仲远道术的张伯端也随陆诜前往成都,再往后张伯端就成了道教的著名人物。现原文附录桂林南溪山刘仙岩所刻之《刘真人歌》全文: 石刻原文:

桂林刘真人歌(额)

桂林刘真人传迹

仙翁姓刘名景字仲远,桂林人也。幼尚气节,初为屠,次为商,常贩私铅。遇方士,与刘的谕,以法禁之严,翁告以贫而不能矣,方士大笑,取所荷铅一块药之,即为银,以授之,达旦,失方士所在,于是大悟,乃习医卜,遍历名山,至京师,馆于贾丞相昌期家二十年。好奕饮,或终日不食,冬夏一裘,,瞑目诵庄老周易。皇祐间还乡,容色不衰,父老异之,知其得道者也。乃栖于南溪山之阳石室中,妻孥时欲省之,至山下辄见毒蛇猛兽,不得进。公性嗜酒,每出,市人争见之,欣然应接,樵歌而归。或有问道者,即指真心真心即可学也。人以忧虞求者,无不应验,有疾病告者,施以药,随愈。远近皆爱敬之。

公自号大空子。人问点化之术,即笑而不答。天台张平叔真人赠以长歌,叙以神仙造化之妙,公警悟,即与平叔施眉吾从游,人莫知其契也。元丰八年九月告其子曰:“此形不可恃,吾亡日,当以火化。”一夕,无恙而逝。其子依其遗言,将举火发棺视之,惟存布袍绦履而已。后百余日,廉州合浦还珠驿密授东山逍遥子金玄秘要诀,并至家书于桂林。人知公尸解化矣,寿年一百一十八岁。后游山士夫惟见张真人歌而刘仙翁歌诀今获此,恐久而濛没,余遂勒石以存仙迹,是垂不朽云。

思想与著述

张伯端的思想可大致划为三个时期,大约可以以他的三本著作为界:

1、《悟真篇》代表早期的出儒入道,倡道教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合一思想;

2、《禅宗诗偈》(即《悟真篇后遗》)代表中期思想,出道入禅,以彻了禅宗性学为归宿;

3、《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代表晚期的转变,禅道双融,而正式酿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内丹学说。

张伯端的内丹学说主张以内丹为修仙途径,而以“性命双修”为其内炼大旨。认为以人体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结成金丹。同时,他继承陈抟内丹修炼的系统方法,将炼养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张伯端虽然认为道、儒、释 “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但与全真不同,他主张先修命、后修性,尤其推崇佛教禅宗“明性”境界。《佛祖统记》说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他自己亦声称“仆得达磨、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张伯端认为:“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因此,他将道教炼形气作为修命,以禅宗“明心见性”、“顿悟圆通”释内丹「炼神返虚」之境为修性,主张:“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

在修行上,张伯端反对形式上的出家离俗,隐避山林。而主张“大隐隐于市”,他似乎也无意建立教团。他本人就不是出家的道士。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开始有云游道士,也组织了南宗自己的教团组织。

著作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三十二首。晚年其弟子王叔邦辑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简称《青华秘文》。

其中,于北宋熙宁八年(公元 1075年)撰写的《悟真篇》,以《阴符经》《道德经》为两大理论依据,“略仿《参同契》”(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全书宗承传统内丹学说,说明内丹炼养的根本原理就是归根返本,逆炼归元,并描绘内丹修炼的全过程及阐发丹经要点、修炼内丹的方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道臧精华录》谓:“是书辞旨畅达,义理渊深,乃修丹之金科,为养生之玉律”。 该书是最重要的炼丹理论及实践著作著作之一。与之前的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齐名。全书由诗 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七言绝句六十四首,五言四韵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又一首)、和七言绝句五首,以及歌颂诗曲杂言三十多首。有前、后二序。历代都有大量的注疏本,仁智自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