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物流保管 |
释义 | 1.保管产生时间功效 在物流系统中,保管和运输是同等重要的构成要素。我们在前边说过,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时间间隔,产生时间功效的是保管。例如我们吃的稻米是在秋天收获的,但要在全年食用,为均衡地消费就把集中生产的东西,保存在仓库里进行时间上的调整,这种仓库保管就是为集中生产、平均消费进行着时间上的调整。另如冷却器、冷却剂等产品,多在暑期消费,如果只在夏季生产,那么消费量少的时候,许多生产设备势必闲置。我们采用适当规模的生产设备,暑期前即增加生产将产品保存在仓库里以备夏日之需。这种仓库保管也是对平均生产集中消费进行的时间调整。 1.1保管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生产与消费之间有时间差,保管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供应和需求之间进行时间调整。 此外,生产或收获的产品,产出多少就销售多少,不进行保管,价格必然暴跌,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也需要把产品保管在仓库里。可见保管在提高时间功效的同时还有调整价格的功能。因此,我们说保管具有以调整供需为目的的调整时间和调整价格的双重功能。 1.2保管已由从储存着眼的被动观点变为从流通着眼的主动观点 以前我们把保管看作是一种储存,最近对于库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过去把仓库叫做"储存仓库",也就是把夏天生产出来的产品存放到冬天,或是把秋天收获的农产品存放到下一个收获季节,并进行质量的管理。 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曾经历过经济高度增长的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的时代,进入稳定增长时代之后,由于需求方式出现了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改变,生产方式也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物流也由少品种大批量物流进入多品种、少批量或多批次、小批量时代,仓库功能从重视保管效率逐渐变为重视如何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发货和配送作业。 流通仓库作为物流服务的据点,在流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不再以储存保管为其主要目的。流通仓库包括拣选、配货、检验、分类等作业并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小批量等收货配送功能以及附加标签、重新包装等流通加工功能。 1.3保管为一种静止的状态,也可以说是时速为零的运输 前面我们说过,保管产生时间效益,但从物流角度看,这是因为库存功能的观念由储存转为流通而产生的。换句话说,这种表达是随保管的概念由储藏仓库变为流通仓库,库存也由储藏库存变为流通库存而产生的。可以说"仓库"现在已演变为流动仓库了。 2.保管综述 2.1保管目的 (1)首先应明确物流系统中保管的目的。 (2)发挥物流服务中据点和前线的作用。 (3)发挥生产(购入)与销售的综合功能。 (4)发挥生产(购入)与销售的缓冲功能。 (5)发挥运输与配送顺利衔接的润滑功能。 发挥集货、分类、检验、理货的处所功能。 综上所述,仓库可分为以配送为重点的配送中心(流通中心)型仓库,以存放为重点的存储仓库,以及两个目的兼而有之的物流中心。 2.2仓库地点 如何确定仓库的地点呢? 配送中心(流通中心)的确定不只要考虑物流效率,还应考虑方便顾客、市场竞争、库存能力及至考虑是设在大都市还是设在地方性城市;还必须考虑交货时间、交货单位等交易条件,应该把仓库设在能够维持服务水平的地方。总之,仓库设置地点受物流服务水平的制约。配送中心应尽可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设在距顾客较近的地方;而库存中心只要有动力,设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关键是看以什么形式配置。结论是:库存中心应尽可能地成为集约型仓库,越是集约型仓库,越能看出市场动向。仓库也越能实行一元化管理,消除偏多偏少等不合理的现象。 2.3仓库形式 按保管目的可划分为: ①配送中心(流通中心)型仓库--具有发货、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②存储中心型仓库--以储存为主的仓库。 ③物流中心型仓库--具有储存、发货、配送、流通加工功能的仓库。 按建筑形态可划分为: ①平房型仓库。 ②二层楼房型仓库。 ③多层楼房型仓库。 ④地下仓库。 ⑤立体仓库(金属货架上边搭上顶盖,外侧装上墙壁的仓库)。 建库的形态,一般由其使用目的来决定。按经营者的性质可划分为: ①营业用仓库--根据"仓库业者仓库业法"经营的仓库。这类仓库有:保管杂货的1类仓库;保管小麦、肥料的2类仓库;保管玻璃、瓷砖的3类仓库;保管水泥、缆线的露天仓库;保管危险物品的危险品仓库;温度10℃以下,保管农产品、水产品和冷冻食品的冷藏仓库等八种。 ②自用仓库--自家使用的仓库 2.4怎样进行保管作业 在谈论保管作业之前首先应明确保管原则,仓库业的保管原则是; ①面向通道进行保管。为使物品出入库方便,容易在仓库内移动,基本条件是将物品面向通道保管。 ②尽可能地向高处码放,提高保管效率。有效利用库内容积应尽量向高处码放,为防止破损,保证安全,应当尽可能使用棚架等保管设备。 ③根据出库频率选定位置。出货和进货频率高的物品应放在靠近出入口,易于作业的地方;流动性差的物品放在距离出入口稍远的地方;季节性物品则依其季节特性来选定放置的场所。 ④同一品种在同一地方保管。为提高作业效率和保管效率同一物品或类似物品应放在同一地方保管,员工对库内物品放置位置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出入库的时间,将类似的物品放在邻近的地方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 ⑤根据物品重量安排保管的位置。安排放置场所时,当然要把重的东西放在下边,把轻的东西放在货架的上过。需要人工搬运的大型物品则以腰部的高度为基准。这对于提高效率、保证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原则。 ⑥依椐形状安排保管方法。依据物品形状来保管也是很重要的,如标准化的商品应放在托盘或货架上来保管。 ⑦依据先进先出的原则。保管的重要一条是对于易变质、易破损、易腐败的物品;对于机能易退化、老化的物品,应尽可能按先入先出的原则,加快周转。由于商品的多样化、个性化、使用寿命普遍缩短这一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仓库存储空间的利用有如下三种情况: ①不固定放置系统--把商品放置在空闲的地方,并输入计算机,用计算机进行调度和寻找,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②固定放置系统--将商品放在固定地点。地点固定,便于拣选,提高效率。 ③半固定放置系统--前两项的混合形式。 库存中心多采用不固定放置方式、配送中心多采用固定放置方式。 保管方式有以下五种类型: ①地面平放式--将保管物品直接堆放在地面上。 ②托盘平放式--将保管物品直接放在托盘上,再将托盘平放于地面。 ③直接堆放式--将货物在地面上直接码放堆积。 ④托盘堆码式--将货物直接堆码在托盘上,再将托盘放在地面上。 ⑤货架存放式--将货物直接码放在货架上。 配送中心应首先考虑出入库的时间和效率,因而较多地着眼于拣选和搬运的方便,保管方式必须与之协调。存储中心出入库的频率较低,应该重视保管,因而首先要考虑保管方式。 保管器具与设施有: ①托盘--可以把货物按一定的数量单位整理好,便于搬运、保管、运输的货垫或板架,须设计有叉车的插口。 ②货架--带有支柱和护栏的台架。 ③移动式货架--货架下部安装滚轮并放在轨道上,可以前后左右移动的货架。 ④带有托盘的货架或台架--连同托盘可以一起放置的货架,带有托盘的台板式货架。 ⑤驶入式货架--叉车可以从货架正面进入到未放置托盘的地方。 ⑥滚动式货架--由向前倾斜的辊式输送机、滚轮式输送机构成的货架。 ⑦回转型货架--拣货一侧可以固定,其它方位可以转动的保管货架。 ⑧枝型货架(长物货架)--保管较一般货物长的物品的货架(铁棍、铁条建材、柱子等)。 ⑨阁楼式货架--为有效利用仓库内部空间而设计的加层货架,可以将空间的利用率提高一倍。 除上述一些问题以外,保管还应有温湿度管理,防尘、防臭、防虫、防鼠、防盗等问题,仓库的建筑还应该非常注意企业形象。 2.5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数量的管理。过去认为仓库里的商品多,表明企业发达、兴隆,现在则认为零库存是最好的库存管理。库存多,占用资金多,利息负担加重。但是如果过份降低库存,则会出现断档。 库存管理应该特别考虑下述两个问题 第一,根据销售计划,按计划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时,要考虑在什么地方,存放多少。第二,从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出发来确定库存量以及如何保证补充的问题。 上述两个问题与库存在物流过程中的功能有关,一般来说,库存功能有: 1)防止断档。缩短从接受定单到送达货物的时间,以保证优质服务,同时又要防止脱销。 2)保证适当的库存量,节约库存费用。 3)降低物流成本。用适当的时间间隔补充与需求量相适应的合理的货物量以降低物流成本,消除或避免销售波动的影响。 4)保证生产的计划性、平衡性以消除或避免销售波动的影响。 5)展示功能。 6)储备功能。在价格下降时大量储存,减少损失,以应灾害等不时之需。 关于仓库(库存)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首先要考虑数量和地点。如果是配送中心,则应尽可能根据顾客需要,设置在适当的地方;如果是存储中心则以尽可能减少向配送中心补充为原则,地点则没有一定的要求。当库存据点确定之后,则要考虑在各据点里都储存什么样的商品了。 3商品储存ABC分析 3.1パレ-卜分析 一般用累积率进行分析,这是一种明确重点项目的方法,亦称パレ-卜分析。 パレ-卜分析,原为意大利经济学者V. パレ-卜在分析国家财富和个人所得的关系时常采用的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曾得出80:20法则。在物流领域中,用这种方法对商品品种与销售额或商品品种与数量的相关性加以分析,来决定企业生产的重要品种、服务率、断档率、库存规则和库存量等等。后来,这种分析用在经济活动之中,如一个企业20%的品种其销售额占该企业总销售额的80%;20%的顾客的购买金额占企业销售额的80%。 如企业生产的产品其10%的品种,它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5%时为A类品种;其25%的品种它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0%时为B类品种;其65%的品种它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15%时为C类品种。实际算出的比率可能多少有些差异,但大体上会有パレ-卜法则所显示的倾向。在管理方针上合理的作法是把A类定为基础商品,把B类定为中间商品,把C类定为多品种少批量商品。 A类商品是社会需求量大的商品,应放在离消费地点近、配送服务的配送中心。C类商品是品种多、管理费用高、获利少的商品,应尽量放在工厂仓库,或存储中心集中保管。B类商品的性质位于A类与C类之间,应放在中间性质的存储据点,如地区物流中心存放。 配送中心的库存极端地说,只要达到每天的配送量就可以了。存储中心的库存则应根据预定销售时间和实际销售时间来决定适当的库存量以尽可能地减少库存。 3.2商品补充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和一定的数量所需,定期订货的方式;另一种是在库存达到一安数量标准时,再进行订货的方式。 一般地说,一次的订货量大,定货次数少,补充库存的定货费用就降低,但库存量增加,库存费用加大。如果一次的订货量减少,则与上述情形相反。符合经济要求的作法是使一次订货量所需费用的和最小。我们把这种订货量称为经济订货量(EOQ=Economic Order Quantity)。 4有关保管的基本用语知识(根据日本工业规格) 4001保管 storage 某一时期储存的货物,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进行恰当的管理。 4002仓库 warehouse 保管货物的设施。 4003临时周转仓库 shed 运输途中临时放置、保管物资的设施,主要是在港口对贸易物资进行处理和保管。 4005货架 rack 为保管物品使用的由支柱和护栏构成的台架。使用托盘的叫作托盘货架。 4005直接堆放 将物品直接堆放在地板上。 4006堆垛 stick pile 指为保管而放在仓库、临时周转仓库或露天堆积的货物,按一定的方式整齐堆放叫"堆垛",把整齐堆放的货物拆散叫"拆垛",把货物移动地点重新堆放叫"倒垛"。 1010地面面积利用率 floor utilization percentage 指运输机具或保管装置的有效装载面积与实际堆放货物的总面积的比率。 单位货物堆放面积*件数÷有效装载面积*10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