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舞船灯 |
释义 | 福建客家人舞“船灯”,是为表达“接丰收、庆太平、度佳节”之喜庆之情。舞“船灯”是民间创作的传统文艺节目。虽然戏名带着“船”字,但并不在水里表演,而是在陆地上,所以又叫“旱地船灯”。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回乔装巡游江南,来到福建沿海某地时,投宿于一渔船上,船夫和其孙女俩盛情接待。闲聊之中,乾隆皇帝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动了恻隐之心,特赠夜明珠一颗,还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悬挂于船头,在金匾下两旁各竖龙柱,以示威严,并把夜明珠挂上船尾。尔后,渔霸不敢再欺凌渔家,渔家因有夜明珠之光,不论风雨黑夜,均可出海捕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才创作出“船灯”。 舞“船灯”所用之“船”,一般用竹、木制作,灯架长7尺左右,高约5尺,外面用色纸、花布,扎成花鸟虫鱼等装饰。“船灯”舞主要反映客家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一般由三人表演,一人藏于船舱操纵船只,另外船头艄公,船尾船婆。一男一女在船头船尾表演,通过三人高度默契的系列化动作,传神地表现了“江上行船”的艺术效果。小船一路划来,上滩、下滩、触礁,拉船划桨,前后呼应,间杂插科打诨,常常令人忍俊不禁,给节日增添许多喜庆的气氛。船灯的曲调十分通俗,常以《八板头》起奏,《渔家乐》为主歌,穿插演奏《十二月古人》等几十种小曲。吹拉起来顺手,唱起来也流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常常会为船灯配上新词新曲,宣传党的政策等,深受群众欢迎。 至今,这种舞“船灯”戏仍极流行于闽粤赣的一些客家农村地区,是节日不可少的表演节目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