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谏 |
释义 | 基本词义词语注音五谏: wǔ jiàn ㄨˇ ㄐㄧㄢˋ 词语解释(1).五种进谏方式。名目略有不同。(1)汉 刘向 《说苑·正谏》:“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戇谏,五曰讽谏。”(2)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人怀五常,故有五谏。谓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谏,讽为上。” 李贤 注:“讽谏者,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顺谏者,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闚谏者,视君颜色而谏也。指谏者,质指其事而谏也。陷谏者,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也。”(3)《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谏不从” 汉 何休 注:“谏有五,一曰讽谏, 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 季氏 自堕之’是也;二曰顺谏, 曹羁 是也;三曰直谏, 子家驹 是也;四曰争谏, 子反 请归是也;五曰赣谏, 百里子 蹇叔子 是也。”(4)《孔子家语·辨证》:“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戇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 (2).五位谏臣。 明 林兰友 与 何楷 及 黄道周 、 刘同升 、赵士春 称“ 长安 五谏”。见《明史·林兰友传》。 相关词语五猖 五峰先生 五禽 五云溪 五裁 五人墓 五花馆 五斗米 五盾 五石铜 五作 五辛 五脓 五幡 五羊 五酘 五典三坟 五仪 坐五行三 撁五挂四 前五子 三表五饵 百五 一丸五色 三五 九五 吃到五谷想六谷 二十五弦 三荒五月 十雨五风 郑五歇后体 三四五 日诵五车 折腰五斗 三一回五一回 三下五除二 分别介绍正谏直言规劝。《管子·形势》:“正谏死节,臣下之则也。”《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子贡 曰:‘ 陈灵公 宣婬於朝, 泄治 正谏而杀之,是与 比干 谏而死同,可谓仁乎?’” 明 文徴明 《送提学副使叙》:“朝野又翕然称之,谓公之风采磊落,有古人正谏之风。” 降谏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谏。 汉 刘向 《说苑·正谏》:“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戇谏,五曰讽谏。” 忠谏忠心规劝。《庄子·至乐》:“忠谏不听,蹲循勿争。” 汉 贾谊 《惜誓》:“ 比干 忠谏而剖心兮, 箕子 被发而佯狂。”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楚王 不纳忠谏之词,曲受佞臣之语。” 讽谏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例: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顺谏出言逊顺的谏诤。汉·班固《白虎通·谏诤》:“顺谏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仁之性也。”《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谏” 唐李贤注:“五谏,谓讽谏、顺谏、闚谏、指谏、陷谏。” 窥谏谓观察君主神色相机进谏。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窥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郤,悦则复前。以礼进退,此礼之性也。” 闚谏:察看时机进谏。《初学记》卷十八引 汉 班固 《白虎通》:“闚谏者,礼也。视君颜色,不悦且却,悦而复前,以礼进退。” 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人怀五常,故知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指谏者信也,指者,质也。质相其事而谏,此信之性也。” 陷谏勇于规劝。《初学记》卷十八引 汉 班固 《白虎通》:“陷谏者,义也,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不避丧身。” 直谏直言规谏。《孔子家语·辩政》:“ 孔子 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戇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将俨然作矜庄之色,深言直谏,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损百姓之害。” 元 萨都剌 《送张都台还京》诗:“忆昔中台簪獬豸,曾封直谏动銮舆。”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寻,公(袁可立)疏起直谏者,皇帝怒,夺公俸一季。”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十一:“直谏好言事,召见拜司隶。弹劾中黄门,鲠切无所避。”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屈原及宋玉》:“然虽学 屈原 之文辞,终莫敢直谏。盖掇其哀愁,猎其华艳,而‘九死未悔’之概失矣。” 争谏谏诤,直言规劝。争,通“ 诤 ”。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 子胥 怀忠,不忍君沉惑於谗,社稷之倾,绝命危邦,不顾长生,切切争谏,终不见听。” 谲谏谲谏: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君主尊长进行劝谏. 谲:欺诈 谏: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 《毛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评:主文谲谏是儒家道德思想保守性的体现。 委婉地规谏。 《诗·周南·关雎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郑玄 笺:“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 《孔子家语·辩政》:“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戇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 宋 张戒 《岁寒堂诗话》卷下:“至于‘鹤驾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虽但叙一时喜庆事,而意乃讽 肃宗 ,所谓主文而谲谏也。”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六七:“由温柔敦厚言,所以重在比兴,重在蕴蓄,重在反复唱叹,重在婉陈,重在主文谲谏。” 风谏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规劝君主或长辈、上司。《孔子家语·辩政》:“ 孔子 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戇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 王肃 注:“风谏,依违远罪避害者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卒章归之於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