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五台县第一中学 |
释义 | 五台县第一中学简介五台中学于1952年九月成立,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龙泉龙泉山脚下。校址在县城文庙。属山西省非首批重点中学,县直重点高级中学。现任校长王鹏飞。2007年以来所获荣誉有“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绿色学校”、“ 山西省依法制校示范校”等等。 成绩2006年高考获取二本以上达线人数175名,2007年,五台中学再创佳绩,保持了这一历史最好水平。6月25日,山西省2007年高考成绩揭晓,五台中学二本以上达线数为175,在忻州市40余所高中学校中名列第七。其中,600分以上学生数占全县该分数段总人数的71%;应届毕业生达线数占到全县应届生达线总数的83%,较去年应届生达线情况,增89%;音、体、美等报考科类的考生文化课达二本线者30人,占该类考生人数的42%。 管理自2000年以来,五台县初、高中教师走出学校受聘于省市重点中学的约有40余名,他们中不乏有佼佼者与“顶梁柱”。而每年又有500余名初高中学生因学习成绩优秀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而选择离开五台县,而坐进了省、市名校的教室,生源的匮乏造成了每年中考后较市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无奈降分40分以上才能“吃饱” 的现状。为了扭转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五台中学校长王鹏飞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从2007年起就把战略眼光放在了可持续发展上,携手走出了“三大步”。 一、用科学发展观打造管理体系。学校始终坚持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办学方针;牢固确立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精心打造平安校园、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和谐校园、争创名优校园;全面实现领导到位、教师入格、管理上路、质量达标;以此达到制度促动、责任推动、激励启动的目的。决心让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 二、用激励机制启动教师积极性。在不搞“一枝独秀”、追求“满园春色”的基础上,将教师全部推向“风险岗位”加大常规考核。一是拉大了基本津贴与浮动津贴的差距,实行“末位淘汰制”。二是提高了班主任津贴,强化过程管理,实行“末位警戒制”。三是推行了以师带师,名优教师均衡配置,实行教师“递进轮换制”。硬性要求教师“算底分、比增长、求落实、重效果”。 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师德水平、业务能力、责任意识,提高升学质量,培养和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用模式化教学推动教研教改。学校以听课评课为杠杆,加大了校本研训力度,将先进的教育模式具体实施在教学上,科学构建了问题、检索、精讲、精练、测试的“五环教学法”。 凭借多媒体手段,积极试行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的“四联学案制”。 积极探索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促进教法研究,落实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并根据学生入学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绩,要求学生找准目标、分设台阶、立足当前、志在长远。培养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疯狂地学。以此激活师生间的灵性、悟性、感性。 新理念决定新思路,新思路决定新出路。“三步走” 发展战略确实让五台中学走出了一片艳阳天,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为五台中学摘取了“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绿色学校”、“ 山西省依法制校示范校”的桂冠,让五台中学一步步跻身强校行列。 年表1952年卢启元任党支书记兼教导主任,副校长郑惠述主持行政工作,总务主任为杨泽清。县长马立任五台中学名誉校长,同年招收五个初中班,学生250人。 1953年招收一个初中班,同年开设英语课。1954年招收一个初中班,本年夏校田径队参加区运会,获得女子手榴弹和女子体操两项冠军。 1955年,招收9-12四个初中班,从定襄河口边中学转回一个五台籍学生二年级初中班,为五台中学8班。同年1-5班毕业。 1956年招收13-19七个初中班,同年6班学生毕业,李伦白出任校长。 1957年招收20-23四个初中班,19班划分到13-18班,同年7-8班毕业。郝泰峰、白雪如、刘裕如、会计阎升三、校医樊跃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58年招收24-29六个初中班,四个班学制为三年,两个班学制为二年,招两个高中班1-2班,9-12初中班毕业,郑玉金任团支书记。中秋,全校学生开赴50里外的窑头大炼钢铁三个月。 1959年东冶中学转回三个初中班,排行30-32班,招收33-38六个初中班,3-5三个高中班,13-19七个初中班毕业,全校自力更生建起“火车皮”教室14个,同年参加西雷水库合拢大会战。 1960年春招39班一个初中班,秋招40-42三个初中班,招收6-7两个高中班,20-23四个初中班毕业,韩正堂由茶炉工转数理化老师出师全国文都群英会,受刘少奇主席接见,学校开办机械 厂、木工厂。全校师生到沟南、观上、西村开荒种菜,种地百余亩,收菜五万斤。 1961年招44-45两个初中班,8班一个高中班。同年27-32六个班毕业,高中1-2班毕业,考入大专院校31人,大量留级,专办43班为留级班。 1962年招46-48三个初中班,9班一个高中班,33-38初中班毕业,高3-5三个班毕业,考入大专院校12人,其中高四班马先成考入西工大,田金城考入北京矿院,从此五台中学学生开始进入全国重点院校。 1963年招49-52三个初中班,10班一个高中班,39-42初中班毕业,高6-7三个班毕业,考入大专院校20人。 1964年招53-56四个初中班,11班一个高中班,43-45初中班毕业,高8班毕业,考入大专院校38人,升学率为60%,王培堂考入南开大学,刘四录、白留香考入西安交大。四清运动清退刘桐回村,张式良戴反革命富农分子开除工职。 1965年招57-60四个初中班,12班一个高中班,46-48初中班毕业,高9班毕业,考入大专院校42人,升学率为80%. 1966年6月16日贴出第一张大字报,文革开始,7月学生大串联,学校停止招生、毕业等工作。 1967年成立革委会,刘春良任主任。成立各种造反组织,李伦白被斗。 1968年6月49-52初中班毕业,高10班毕业回乡,未发毕业证。11月招61-68八个初中班,12月53-60八个初中班毕业,高11-12班毕业回乡,未发毕业证。 1969年未招生,也没毕业生,清理阶级队伍,郑惠述、白仰之被斗。 1970年冬季招生,没入学,第二年入学。 1971年停招初中班,招高中班10个,称排。招师训班一个(长期),短期师训班一个,卫生班一个,文艺班一个,学半年毕业。61-68初中班毕业,未发毕业证。第一届田径运动会召开。 1972年校址搬龙泉现校址,招高11班,由完全中学转高级中学。张桂林作党支书记。 1973年招12-17六个高中班,高1-10班毕业,未发毕业证。智志钧任革委主任。 1974年招18-21六个高中班,高11班毕业,未发毕业证。 1975年招22-26五个高中班,高12-17班毕业,开始发毕业证。 1976年招27-31五个高中班,高18-21班毕业。于明溪为党支负责人。 1977年韩生文任校长兼书记,阎献忠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秋,学校列为省非首批重点中学,在全县范围内招两个重点班,夏秋之际,伙房倒塌,重建,新建8个大教室,招收32-36五个高中班。 1978年招收37-42六个高中班,以后每年招收和毕业均是六个班,当年输送大专生17人,其中补班赵世平考取上海交大。于明溪任工会主席。 1979年当年输送大专生18人.建家属宿舍10间。 1980年当年输送大专生18人。办校办农场。 1981年当年输送大专生31人。 1982年当年输送大专生34人。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发展到18个教学班。开始招收插班生或补习生。建行政房,实验室43间。 1983年当年输送大专生36人,其中55班陈星考取清华大学,张润康考取石家庄陆军学院。本年被评为地区体育达标先进集体。 1984年,白存贵任校长,崔自兴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及工会主席,王俊业任副校长。由于学制变动本年无毕业生。校田径队参加区运会,女子获团体第三名。赵小茹获女子铅球、铁饼第一名,智广获男子3000米、5000米第一名。 1985年当年输送大专生52人,其中66班赵金海考取南开大学,高素文考取人民大学。建三层教学楼、12间家属宿舍。校田径队参加区运会,赵小茹获女子铅球第一名,崔秀河获男子跳高第一名,智广获男子3000米、5000米第一名。 1986年当年输送大专生73人,张玉良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周士堂任教导主任,白存贵任书记兼校长,周根深任工会主席。张建良评为区教学能手。校田径队参加区运会,赵小茹获女子铅球第一名,刘鹏获男子三级跳运第一名。 1987年当年输送大专生84人,铺学校门口油路200米,学生灶实行分灶承包。 1988年当年输送大专生89人,办起第二食堂。 1989年当年输送大专生92人,其中88班阎宇暾考取山东大学。修补围墙。学校被评为忻州地区教育战线先进单位,王中一、周根深评为区教学能手。 1990年当年输送大专生93人,新生开始军训。校田径队参加区运会,白俊清获男子400米第一名。 1991年当年输送大专生100人,其中97班刘晋伟考取北京大学。全校师生宿舍安装暧气,张玉良任校长,白文清任副校长,刘俊良任副书记,周根深任教导主任,郭俊秀任总务主任。 1992年招121-126班,其中126班班主任为郑仁义,新建宿舍33间,学校举行40周年校庆。 历任班主任和教师原1班 刘嘉珍 张启胜 2班 陆素英 郑义新 3班 胡增万 王润祥 4班 张启胜 5班 智志强 6班 张启胜 徐培明 7班 刘芝锋 8班 徐树成 9班 张启胜 10班 赵同旺 11班 徐树成 12班 张启胜 72年1班 张年科 2班 韩益伟 3班 余锦昌 4班 曲林芳 5班 胡积善 6班 牛玉秋 7班 胡兆德 8班 阎献忠 9班 李跃明 10班 丁任珠 11班 王银池 73年12班 胡兆德 13班 王秀昌 14班 张敬之 15班 胡积善 16班 王银池 17班 刘建华 74年18班 康俊芳 19班 崔自新 20班 杨水源 21班 胡兆德 75年22班 王秀昌 23班 杨存年 24班 周培信 25班 阎正良 26班 张敬之 76年27班 杨水源 28班 崔自新 29班 王银池 30班 阎正良 31班 康俊芳 77年32班 杨存年 何贵良 33班 王伦秀 34班 杨正奇 35班 胡积善 张俊喜 36班 胡兆德 杨存年 78年37班 胡兆德 张玉良 38班 李郁文 39班 王中一 40班 高爱文 胡昌义 41班 梁山宝 42班 郭云开 79年43班 杨存年 44班 张建良 李郁文 45班 卜素宏 崔正兴 46班 马瑞恩 47班 阎富槐 48班 戎清槐 80年49班 张建良 50班 韩俊哲 51班 张玉良 52班 胡兆德 53班 胡昌义 54班 郭云开 81年55班 李郁文 56班 孙芝清 57班 陈鹏瑞 58班 郑仁义 59班 60班 胡兆德 82年61班 杨存年 62班 周士堂 王六章 63班 孙贵林 周根生 64班 陈鹏瑞 马瑞恩 65班 高占平 66班 胡昌义 83年67班 王六章 王润平 68班 郑仁义 69班 张建良 70班 阎俊林 白俊田 孙贵林 71班 韩俊哲 何贵良 72班 张隆文 84年73班 王三国 杨存年 74班 阎正良 师清亮 75班 郎文芳 李云林 76班 边明山 王润平 77班 张建良 78班 陈新林 85年79班 杨俊国 张顺喜 80班 胡昌义 81班 郑先和 82班 杨福宝 83班 周池荣 杨存年 84班 王鹏飞 徐华江 86年85班 王鸿飞 阎富槐 86班 郑俊峰 戎秀堂 87班 安八奇 88班 王六章 89班 杨福宝 90班 张福和 87年91班 张建良 92班 师清良 93班 周池荣 94班 张媚林 何贵良 95班 张书文 96班 张固华 陈新林 88年97班 郑存在 98班 张福和 99班 徐华江 100班 张芝英 101班 郑先和 102班 张贵兴 王会明 89年103班 阎富槐 104班 张顺西 马瑞恩 105班 王荣亮 徐宏斌 106班 杨福宝 107班 王六章 李郁文 108班 安八奇 90年109班 白素忠 110班 罗星平 111班 白雪如 112班 陕中林 113班 周池荣 赵宏升 114班 胡昌义 李志勇 白国荣 91年115班 韩中堂 张天拴 116班 高钧 117班 郑存在 姚变蝉 118班 阎建平 119班 徐华江 120班 郑先和 刘青山 92年121班 韩中堂 胡志文 122班 徐宏斌 123班 杨福宝 124班 张福和 125班 殷健康 126班 郑仁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