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氏家庙 |
释义 | 广元武氏家庙位置武氏家庙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内。庙内塑有武则天全家像。 家世史载,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huò)是太原文水人,当初是山西木材商人,为了理想去从军,结识李渊(唐高祖),官路享通,武德三年(620年)升正三品工部尚书(相当于现在建设部部长)。作为唐朝开国元勋之一,武士彠一直深受唐高祖信任并因此成为唐高祖时期的朝廷重臣。武德八年(625年)八月后,武士彠以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外放为官,本来唐高祖跟他说只外放半年,但不久(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李渊退位,朝中重臣全部换上了李世民的亲信,武士彠遭到排挤,从此没能重回朝廷。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登基即皇帝位,改年号贞观。第二年(627年),武士彠改任利州都督。 据说,武士彠出人利州都督后,“招辑叛亡,抚循老弱,为官清廉,政绩卓越,颇得百姓爱戴,故今特建庙以纪之。” 看点武氏家庙内,塑有武则天全家像,正中是武士彠及后妻杨夫人,武士彠的原配是相里氏,死于武德六年,武德七年四月,唐高祖亲自做媒,为其娶继室——隋朝王室宰相杨达之女杨氏,后封为荣国夫人。杨氏与武士彠结婚后,先后生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是杨氏的次女,照此,武则天生于628年也是完全可能的。 右侧是武士彠与原配相里氏所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 左侧是武士彠与与杨夫人所生的三个女儿:长女名顺,字明则,嫁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生贺兰敏之及一女而寡,后封韩国夫人,出入禁中,得幸于高宗,死后又追封郑国夫人。 次女名约,字明空,即曌(zhào),即武则天。 季女史书没有记录名字,嫁郭孝慎,早卒不显。 武氏家庙东南是鼓楼,东北是写《心经》洞。唐代宗初年,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曾写《心经》一卷,刻于此处,因此俗称写《心经》洞。 陵川县武氏家庙位置概况陵川县武氏家庙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南召村,据史料和传说,陵川的武家旺族属于唐朝武家之后裔。避难于晋东南的山野之乡南召村。根据武氏家庙中现存的家谱和祖宗画像所记载,自唐以后,武家除金代出过三位状元外,还有进士九个,翰林六个,尚书五个等大小官员四十余人,村内保存的“太行第一文庙”,武氏祠堂遗址、家庙、武家八卦院等建筑。 家族人物武氏至少在宋初就已经世居陵川县城东关。《武氏家谱》说,曾任宋初国子博士、相州知州及通利军长官,最后官拜兴国军节度使的武白即是武氏的先祖。自唐以后,武家除金代出过三位状元外,还有进士九个,翰林六个,尚书五个,资德、朝仪十二个,国子监博士一个,图史编修一个,知县十一个,共有官衔人数达四十八个。其中最著者为宋朝的国子监博士,后人辽官至尚书的武白和金代的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状元。他们为武家历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武明甫(公元1131—1211年),字无疑,号太复,为三状元之首。他24岁于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登词赋科状元及第。初授秘书省校书郎,历翰林侍讲学士,官拜谏议大夫右正言等,因耿直敢言而触犯海陵王被革职。世宗继位后,当调阅以往进谏本章时,才发现他胆略超群,才华过人,故复起任徵仕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出任安国军节度副使,他“整纷起,除陈蠹,劝农桑,兴教化”,使当时面临灾荒的安国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后继任兵部,户部侍郎等职,累官至户部尚书。世宗对其十分赏识,常询以治国之道,他主张“恩赏分明”,“刑罚得当”,谏言多被采纳。晚年告老还乡,世宗赐以黄金百两,白绢百匹。在县城东北高阜之处修建别墅一座,匾书“乐天园”,在此洒然安度晚年,大安三年(1211)病逝,高寿85岁。谥文端。武氏自明甫得中状元后,文运昌盛得一发不可收拾。时隔6年之后,胞弟武俊臣登正隆五年(1160)进士;又隔39年,即承安四年(1199),侄武天佑词赋科状元及第;再隔4或7年之后(尚无确切资料可以说明具体时间),天佑胞弟武天和高中榜首,经义科状元及第。武明甫的侄儿武天佑、武天和,是同胞兄弟。武天佑于章宗承安四年(公元l199年)登词赋科状元第。入翰林,升任经筵讲官。他讲书常以“存天理,遏人欲,进君子,退小人为言,深得章宗喜爱。卫绍王即位后,他上书安边三策被拒纳,致使蒙古侵占西京,政局纷乱,卫绍王被杀。他便退隐回乡,与弟天和共居于“乐天园”。著有《经史撮要》、《大学补》及《言志》等集。其弟武天和为章宗泰和年间的经义科状元第。初授翰林应奉文字,补尚书有令士。因上书言朝中权贵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被贬为利州观察判官。后复为翰林学士,因向卫绍王陈述边情未采纳,与其兄天佑同时辞官还乡,隐居于“乐天园”中。著有《永言集典内外篇》、《宁俭谚语》等书。另与金代三状元的同时代,还出过一名进士叫武俊臣,为武明甫的胞弟。他于海陵王正隆年间中进士,历任章武军节度使,大理寺少卿,官至朝廷礼部侍郎。对此,金代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曾著文说,河东的李氏家族,曾出过三个进士一个状元,时称为“四桂”,而陵川武家一门却出了三个状元一个进士,当称为“四凤”。“故当时科目盛者,不曰河东李,则曰陵川武云”。上下50年时间,武氏家族叔侄两辈人,出了3位状元、1名进士,这在金代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的1300余年的科举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难怪章宗帝会高兴的说:“汝叔侄昆季连中三状元,虽尔一门之庆,亦邦家之光也。”于是御书“三状元第”四个大字,悬于武氏大门之上,以示荣耀。 笔者发现,有研究金代科举学者说:武氏三状元在金代科举志中,除武明甫外,其他两位缺乏史料依据,因为词赋或经义第一未必就是状元。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下面的三个理由足以作为历史凭证:首先,元好问是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史学家,他的文集里就有这样一段话:“金源氏有中国,以科名选士。时瑰奇俊伟者,不惟荟萃一国,且钟聚于一家。如河东李献甫、献诚、献卿、献能兄弟一状元三进士,时人号为‘四桂’;陵川武明甫、俊臣、天佑、天和叔侄三状元一进士,时人号为‘四凤’。故当时称科目盛者,不曰河东李,则曰陵川武云。”其次,历修《陵川县志》记载明确,不管是什么时候,在一个县里,又特别是在一家,出现一门三状元一进士都不是件小事,所以县志记载的不会不明确,不会不详细,武氏的家谱更是不会不明确,不会不详细。再次,章宗帝御题的“三状元第”匾额,在1948年土改时才被拆除,陵川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迄今记忆犹新。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武氏状元进士的诗文和著述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武明甫的一首无题诗和武天和的一首《鸟影过寒塘》见于陵川旧志,其中武天和的《鸟影过寒塘》还属于误载,应该是西溪老人秦略的。 武氏三状元出自县城的东关村三元巷,并非出自南召村。南召村的武氏,是明代末期武璜迁过去以后才繁衍开来的。 肥城市武氏家庙位置武氏家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东200米,是一处文化艺术遗存。 武氏家庙俗称“武氏家祠”、“武义将军庙”,是肥城市保存完好的一处家庙建筑,也是肥城市最完整的家庙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以及建筑艺术研究价值。有关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后指出,其建筑考究,规格较高,为研究家庙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大殿两侧设立小室,在古建筑中极为少见。 家族武氏一族兴于元代,始祖武圃是破辽大将军,后代继承了先辈的尚武之风,代代忠勇,共出了8位将军、2位元帅,其中一个做了成都镇抚千户侯,持有朝廷颁发的银牌。元末红巾军起义之后,武氏解甲归田,开始了诗书耕读的生活。流传下来的武氏族谱记载了从元初到清光绪年间历29世的武氏家族历史。尤为可贵的是,族谱中的《时世考》、《奉符考》等部分,将历史大事及孙伯一带的历史沿革、历代归属详加记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像著名的朱氏、颜氏等大家族一样,武氏也有严格的《家训》,更为特别的是,《武氏家训》中还有《祭田说》、《族长说》、《元旦节礼说》等篇目,对古代祭祀的典仪礼法、服饰次序等细节一一备述,为后人了解当时的宗族观、道德观、对田地的崇拜等等都提供了活生生的历史参照。 武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虽然武氏家庙只创建于清代,但其家族历史悠久。元代大德年间,其始祖武圃就被封为武义将军,征西副元帅。其家族二世至八世中另有十人被封为将军。武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有:二世武安,武圃四子,元大德年袭封武义将军,征西副元帅;三世武仙,字岩宾,宪宗时封宣武将军;三世武深,字浩源,大德年封显武将军;四世武元,字文长,元代至元年间敕封位宣武将军;四世武全,字仲元,武仙次子,授武信骑尉;四世武进,字君光,大德年封显武将军;五世武国贞,武进次子,封显武将军,征西副元帅,川西万户总管;六世武祥,国贞子,封武略将军,河南副元帅;七世武士英,授怀远将军,季阳翼指挥使。 现状武氏家庙创建于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由武氏二十二世孟起公、圣训公、鲁珍公于庄头村偏东创修祠堂三楹。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十世海如公、富业公、二十二世贞起公,增加了门墙、桥梁。清乾隆辛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二十五世永高洎等12人对东壁予以修补,祠堂北建新祠堂,堂东西各为小室,存祭器。堂前东西为厢房、仪门,仪门左右为便门。 武氏家庙总占地面积9170平方米,建筑风格浑厚别致,独具一格,是肥城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家庙之一。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砖石土木结构,前廊式,大殿东西两侧为小室,大脊和垂脊通体雕刻缠枝花卉纹饰,大脊两端各有一吻,吻的形状不似鸱吻,不知为何种兽类。其吻的风格在省内也为数不多。整座建筑檩梁雕梁画栋,其文物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武氏家庙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它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让我们去思考、探索和创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