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汉遗体捐献者纪念馆
释义

概况

武汉遗体捐献者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石门峰都市陵园,占地面积178平方米,是国内首家遗体捐献者纪念馆,面积是上海捐献者纪念馆面积的3倍。纪念馆将陈列所有遗体捐献者生前照片、书画和摄影作品等,通过文字介绍他们的经历、特长和突出事迹。

武汉遗体捐献者纪念馆于2007年3月26日正式开馆。建立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志愿者的奉献精神,鼓励人们捐献遗体,并为志愿者的亲属提供一个温馨的缅怀之地。

自2000年,武汉市共有4511人登记捐献遗体,其中登记捐献眼角膜253人;累计实现捐献379人,其中捐献遗体327人,捐献眼角膜52人,仅2009年就实现捐献遗体78人。

为纪念遗体捐献志愿者,经该武汉市政府批准,每年3月26日成为武汉市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日,并专门建立了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馆、纪念碑、纪念林。2009年,中国红十字总会将武汉列为全国三个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城市之一,为该市进一步推进人体捐献事业的发展赢得了新的契机。

背景

自2000年武汉市红十字会开展遗体捐献登记接受工作以来,已有3500名志愿者登记捐献遗体,84名志愿者实现了生前愿望。

2006年,武汉新增遗体捐献登记者1580人,是此前5年的总和。

为满足武汉周边城市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愿望,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还联手,在武汉城市圈内的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开展遗体捐献登记接受试点工作。

遗体捐献者纪念馆将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将成为捐献遗体者家属的纪念场所,成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受教育基地,成为教育感召更多市民无私奉献、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的宣传阵地。

据悉,2005年3月26日,武汉建成遗体捐献者纪念碑。3月26日这一天成为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日。

感人事迹

最小捐献者

捐献遗体报答社会

“妈妈来看你了。”李惠娟一遍遍地轻轻地抚摸着女儿的遗像。相框中的女儿系着红领巾,梳着两条小辫,充满稚气的小脸上满是甜蜜的微笑。一切都定格在2006年9月11日,这一天,经受1年多的白血病的痛苦折磨后,李惠娟的女儿、湖北年龄最小的遗体捐献者陈娅玲走了,当时她才11岁。

1997年,陈娅玲一岁多时,父亲在老家红安遭遇车祸,家中的顶梁柱顷刻间倒塌了。李惠娟带着陈娅玲和3岁多的姐姐,从红安乞讨来到武汉,投奔陈娅玲的姨妈。为了维持生活和两个孩子的学习费用,李惠娟每天要做三份钟点工。

2005年,陈娅玲不幸得了白血病,每个星期要输一次血,而输一次血要4000多元,李惠娟微薄的收入根本无力为孩子医治。在各大媒体的帮助下,好心人先后为她们母女捐款几十万元,使孩子的生命得以多延续了1年多。

“妈妈,我的病可能也治不好了。我死了,你就把我的遗体捐出来。这么多好心人帮我们,我们没有什么回报他们,就把遗体捐出来让医生研究,作为对他们的回报吧。”陈娅玲去世前留下这个愿望。女儿去世后,李惠娟内心经过激烈斗争,最终决定把女儿的遗体捐出来。“孩子生前,我没有能力为她实现愿望,这是她最后的心愿,我一定要让她实现。”

首例遗体捐献者曾遭冷遇

李佩兰老人是武汉首例遗体捐献者。2000年,老人突然发病,离世。临终前,李佩兰对女儿留下遗言:把遗体捐献出去。 李佩兰的女儿张老师说,母亲的选择得到家人一致支持,并当即决定:每个家庭成员去世后都把自己的遗体捐出去。

可是,在办理遗体捐献手续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冷遇。因为生前没有办公证,公证处拒绝办理,导致母亲的遗体在殡仪馆里停放了近一个月。张老师说,最后,在红十字会的帮助下,由武汉市司法局出面,老人的遗体才得以捐献。

张老师欣慰地告诉记者,社会观念不断进步,人们对遗体捐献也能理解了,她和老伴、子女都已经做了遗体捐献登记,“我们去世后,都会把遗体捐出去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