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粗茎毛兰
释义

粗茎毛兰

英文名:Eria amica Rchb.f.

附生植物。假鳞茎长梭形至圆筒状,长3—9(—14)厘米,直径4—16毫米,顶端具1—3枚叶。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1.3—2.3厘米,基部具短柄。花序1—2(—4)个,通常生于假鳞茎中部或上部节上,直立,总状花序,疏生6—10花;花序轴、花梗和子房密生毛;花直径1.5厘米,淡黄绿色,具淡紫褐色脉和斑,唇瓣中裂片黄色;中萼片矩圆状披针形,长1厘米,宽2毫米;侧萼片卵状三角形,长1厘米,宽4毫米;萼囊长3毫米;花瓣倒卵状披针形,长8—9毫米,宽2毫米;唇瓣近倒卵状椭圆形,长8毫米,3裂;侧裂片长3毫米;中裂片肾形,长3—4毫米,宽4.5毫米;唇盘上具3条褶片;蕊柱长4毫米,具长3毫米的蕊柱足。

花期:4月。生境:生于林中树上;海拔900—2200米。分布:台湾和云南南部;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也有。

植物信息

种中文名:粗茎毛兰

种拉丁名:EriaamicaRolfe.F.

海拔:below900

命名来源:(植物分类学报)[XeniaOrch.2:162.1870]

中国植物志:19:034

组中文名:有节毛兰组

组拉丁名:Sect.Hymeneria

属拉丁名:Eria

亚族中文名:毛兰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EriinaeBenth.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Humb,Bonpl.etKunth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植物形态

假鳞茎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5—14厘米,粗0.4--1.6厘米,基部具鞘,顶端具1—3枚叶。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1.3—2.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成柄,具8—12条主脉。花序1—2(--4)个,从靠近假鳞茎中上部的鞘中发出,有时甚至从近基部发出,近直立,长3—7厘米,疏生6—10朵花;花序轴密生锈色卷曲柔毛;花苞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8—12毫米,宽3—5毫米,具6—7脉,无毛;花梗和子房长1.5—2厘米,密被锈色曲柔毛;萼片和花瓣黄色带紫褐色脉纹,唇瓣黄色(据原始记载);萼片均具锈色曲柔毛;中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近1厘米,宽约2毫米,先端钝;侧萼片斜卵状三角形,长近1厘米,宽近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与蕊柱足合生成长约3毫米的萼囊;花瓣倒卵状披针形,长8—9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渐尖;唇瓣轮廓近倒卵状椭圆形,长约8毫米,宽6毫米,3裂;侧裂片卵状椭圆形,向内弯曲,长约3毫米,宽1.5毫米,先端钝,与中裂片相交成极小的锐角;中裂片肾形,长约3--4毫米,宽约4.5毫米,先端具凹缺,肉质,仅中间部分非肉质;唇盘上具3条褶片,中央褶片在中裂片上增粗,两侧褶片则自唇盘基部上方开始增粗成脊状,一直延伸到中裂片基部;蕊柱长约4毫米(不包括花药);蕊柱足长约3毫米;药帽近半球形,高约1.5毫米;花粉团倒三角形,长约0.5毫米,淡黄色。蒴果倒卵状圆柱形,下部渐变细,长3厘米,粗约2--3毫米,具锈色疏柔毛;果柄长9--12毫米,亦被锈色毛。花期3—4月,果期6月。

产地分布

产台湾(台北、宜兰、南投)和云南南部(勐腊、勐海、景洪)。生于海拔900—2200米的林中树上,在台湾也见于海拔900米以下的阴湿林中。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和泰国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东北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