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道芳
释义

武道芳,1942年6月出生于和县原城南乡沈朝行政村沈家山街道。因自小家境极其贫寒,所以她没念过一天书,但她却是个天资聪颖、过耳不忘的天才唱戏胚子。当时的生产队和大队只要开展文艺宣传活动都要求她参加。1956年冬季的一天,时任城南公社文化站站长朱江正领着一批从全社选来的大姑娘、小媳妇排演节目,当时年仅14岁但已亭亭玉立美丽漂亮的武道芳只好羡慕地趴在窗口上观望。可别人没有学会,她却在窗外会跳会唱。朱江站长听到后感到很稀奇,就叫她进屋试唱,她丝毫不怯场,你叫我唱我就唱,这一唱就唱出了一个武道芳!朱站长当场决定表演唱《十双红绣鞋》由武道芳领跳领唱,谁知这个节目当年就在县文化部门举办的文艺调演中引起了轰动,并到当时的地区所在地芜湖市进行汇报演出,这次汇演也因为武道芳的精彩表演而受到隆重嘉奖。1957年,她被县庐剧团顺利招为学员,一年后就“转正”了。1963年的初冬,武道芳因在现代戏《妯娌之间》成功扮演了嫂子马秀姑,而荣获芜湖地区戏曲汇演优秀奖。就在武道芳铆足干劲准备在庐剧表演艺术上继续攀登的时候,却遇到了1966年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剧团只好停止一切排演和演出,武道芳被调当工人。1978年以后,民间剧团“忽如一夜梨花开”到处都有。因武道芳早就名传遐迩,所以许多民间剧团都想聘她加盟演出。1980年的冬天,武道芳终于参加了含山县仙踪镇民间庐剧团的演出。她的到来,使十乡八村的农民感到非常兴奋,大家都相邀相约争先恐后地赶集看戏,欣赏久违的庐剧乡音,武道芳一发而不可收拾,越演越有劲。 由于武道芳生长在长江之滨的民歌之乡和县,所以她有着天生的演唱“原生态”民歌的基础。在表演艺术上,她大胆地将皖东、皖中地区的民歌(如山歌、秧歌、船歌、渔歌、茶歌、门歌等)和民间小调(如旱船调、龙舟调、采茶调、摇篮曲等)有机地揉进了庐剧的唱腔之中,演唱时还偶尔插入一些高音花腔,其演唱特色是,音域宽广,音色柔和,吐字清晰,口语易懂,委婉合韵,高低转换自如,表演真挚感人,充满了皖江地区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其演唱风格与“上中下三路”迥异(据说庐剧在安徽分为三路,合肥一带为上路,和含一带为中路,无为一带为下路),她的演唱纯真自然、古朴典雅、做功细腻、雍容大方,一举目一投足皆显出大家风范。最精彩的是,她从小练就了“三声小锣到台口”——张口就唱的硬功夫,形成了独特的老腔庐剧——“武道芳唱腔”,其代表作有《皮氏女三告》、《秦香莲》、《秦雪梅》、《麻风女》、《二度梅》、《王三姐》、《周明月蒙冤》等,安徽省有关文艺团体曾组织青年学员专门学习“武道芳唱腔”。1981年,安徽海威特音像公司竟将大批的音像设备运到了当时正在和县五显集唱戏的武道芳戏班子来,连续将武道芳的多部代表作录制成音像磁带。据介绍:“该公司将武道芳经典庐剧翻录后,销售到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录音录像带和光盘,可以用火车皮子来装。”此后只要武道芳一演唱,就有一些老戏迷在台前排起长队,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录音机将武道芳的唱段现场录下后,立即回去翻录,再以每盘数元不等卖给其他戏迷。后来,武道芳的大部分作品被拍成多部、多集电视连续剧,先后被安徽、江苏、河南、香港、台湾等地多家音像出版社和音像公司灌录成大批量的音像磁带和VCD光盘进行销售,使武道芳的庐剧表演艺术得以广为流传。1988年武道芳被省内戏剧界特邀参加了“安徽省民间表演艺术家协会”,并被推选为协会主席。1995年9月10日,鉴于武道芳对庐剧表演艺术的突出贡献,她被特邀参加了国家在北京举办的建国后首届《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其参展作品《皮氏女三告》等经典庐剧荣获了优质奖,她的简历被录入了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大型权威辞书中。2006年其艺术成就和突出贡献受到省内外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安徽日报》首先以《迟开的山花》为题进行了宣传,和县电视台也拍摄了《迟开的山花》专题片予以了报道。

现在,武道芳虽然年过花甲,子孙满堂,但她仍为毕生钟爱的庐剧而激情活跃在乡间庐剧的舞台上,真可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