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丛山关
释义

关隘名。位于绩溪县扬溪镇北部。处于天目山脉与黄山山脉结合部,因丛山四合,中有通道,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故名。

简介

此处古为歙、宣两州的界关。明、清曾在此垒石为城,上置楼橹,下设铁门,屯兵驻守,以时启闭,有"一夫守关,千人气缩"之势。明末,金声、江天一曾率兵扼守此关,清军屡攻不克。1933、1936年先后修建芜湖至屯溪公路及京赣铁路,关口被毁。当地有村依关为名。绩溪县的地势高于周边县市,从南北纵向而眺,素有“宣徽之脊”之称,而丛山关又是“绩溪之脊”;从东西横向而望,东部山岭属天目山余脉,西部山岭属黄山余脉,扬溪镇的石头街村至丛山村则是两脉的结合部。因丛山四合,中有通道,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故筑关最为合适。据《省志》、《府志》、《新安志》、《县志》等典籍记载,丛山关原为永安镇,为歙、宣两州的界关。明清曾在此垒石为关,上置楼橹,下设铁门,屯兵驻守,按时启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历史人物

明朝末年两位与丛山关生死与共的历史人物:徽州人士、抗清名将金声和江天一。

金声

金声,字正希,号赤壁,徽州休宁瓯山人。其父经商,常年在外。金声从小聪敏,十一岁就被父亲带到湖北投师授教。他的文章写得相当出色,备受先生赏识。但金声志向不在“大块文章”,而在定国安邦。他在崇祯元年中进士第,官庶吉士。清兵进逼北京之际,金声上书建议破格用人御敌,可惜朝上无慧眼识英才,故忿然辞职复归故里。弘光帝时擢升为左佥都御史,坚辞不就。此时,清兵势如破竹,不到半年就占领华北诸省。南京失陷后,金声猛惊,即与学生江天一起兵抗清,分兵扼守关隘要道,一时应者云集。

江天一

金声弟子江天一,字文石,号淳初,歙县江村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但父亲去世很早,幼小时便挑起侍奉母亲、抚养幼弟的重担。江天一自幼爱读书,为人正直。有一年,他听说休宁县名士金声正在复古书院讲学,立即登门造访拜师,后来成为金声高足,通晓诗赋,远近闻名。

弘光元年(1645年),金声与江天一两位徽州人士,能文能武,相互配合,一路驰骋,横扫清兵,相继收复宁国、旌德、泾县、宣城等地,声振一时,威名远扬。

然而,大批清兵终于蜂拥而至,外围诸县城池相继失守。金声与江天一重振旗鼓,死守号称“宣徽之脊”、“徽州大门”的丛山关。这时的丛山关,将士与百姓凭借地利人和,众志成城;关外清兵久攻不克,一筹莫展,成为一时的战争奇观。万没料到应了徽州一句民谚:冬瓜内里烂。也是徽州人士的明朝御史黄澍,时已归降于清,但身穿明装,诈称带兵增援,混入距丛山关仅三十五华里的绩溪县城内,与清兵里应外合,致使丛山关守军腹背受敌,极尽惨烈拼搏厮杀,终于失守,成为清兵俘虏 。

金声与江天一誓死不降,被押解南京,降清将领洪承畴因与金声系同年进士,意欲向上邀宠,力劝金声投降,不料遭到一顿臭骂。弘光元年(1645)十月八日,一个狂风呼号的日子,在南京通济门,金声与江天一端坐仰面饮刃,慷慨就义。

金声,有《金太史集》传世。江天一则有《江止庵遗集》八卷;在黄山始信峰,曾任中共统战部副部长的李一氓,重书江天一“寒江子独坐”题字,刻碑嵌于峰顶石壁,铭记抗清烈士于天地间永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