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淑仲 |
释义 | 吴淑仲(1892~1984年)又名岩樵,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泉州市区中医世家。父吴树滋,系名中医外科医师。淑仲从小随父攻读中医书。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2年(1913年),拜泉州名中医陈香吟为师,学习临床技术。民国2年,他参与泉州著名儒医杨巽南为首组织的医学研究会活动,并参加泉州中医公会为会员。同年至民国14年,在泉州花桥赠药诊所任常川医师,其医术仁心深受群众好评。民国14年至1956年,在泉州城内中山北路悬壶行医达30年。民国18年前后,泉州城内外流行急性传染病,他为抢救病人,经常出入于患者之家,治愈甚众,并获奖章。 1956年9月,淑仲出任晋江专区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1960年2月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1963年入选省首批名老中医,并一直工作至病逝。 淑仲对中医理论颇有钻研,临床经验丰富,对温热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疗效良好。他根据中医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结合临床经验,潜心研究防治乙型脑炎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拟出15首方剂,并预制成汤药和药丸。1955年,泉州市区乙型脑膜炎流行严重,他应用"清瘟败毒饮"治疗10例患者,治愈率100%。而当时西医药疗法,病死率在17%~18%。1956年,他被推选赴北京参加全国卫生会议,并应邀到河北省石家庄参加乙型脑炎会诊工作,获得很好疗效。1958年,他配制"脑炎合剂",制定"乙脑协定处方",对治疗乙型脑炎,既高效又方便,使这一棘手的疾病有了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后遗症降至20%左右,有效地保护儿童身体健康。此外,淑仲对麻疹、腮腺炎、阿米巴痢疾,也摸索出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疗法。他研制的"腮腺炎合剂"、"钩端合剂"、"茵陈清肝汤"等,均取得良好疗效。 由于吴淑仲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方面贡献突出,1955年以来,他历任泉州市政协委员;1958年卫生部授予他奖状和银质奖章,福建省卫生厅授予他荣誉奖及奖章;1959年被泉州市委、市人委授予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4年1月29日,淑仲因病逝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