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继鸿 |
释义 |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人物简介吴继鸿,又名霁虹,号东海游子。1964年11月生于浙江三门。1985年参加首届浙江书法篆刻讲习班学习,1989年毕业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1997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作品入展全国四届、五届中青年书展,入编《浙江书法作品集》,并获1998年度第二届全浙书法大展锐狮杯铜牌奖、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一等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三门县书法协会主席、县政协委员。他的书法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结合时代的审美需求,融入个人的才思激情,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作品曾经先后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并多次在全国书法展赛和省展中获奖。走进吴继鸿先生的书法天地,无论是大如席还是小如珠,无论是字法、笔法还是章法、墨法,无论是线条的曲直刚柔还是点画的方圆浓淡,都看得出作者以书法本体的规定出发,谙其理,得其法而后使气韵神采得到升华,从而形成了沉雄跌宕的审美追求和浩然峻拔的艺术风格。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学书履历1979年考入浙江印刷发行学校后,得到书法家骆恒光先生的启蒙指导,从此迷上了中国书法这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老艺术,楷书初学颜筋柳骨,行书始习米芾。1981年毕业后,吴继鸿分配到县新华书店工作,管理图书仓库。他常利用废弃的包装纸习字。那时,三门的年轻人当中很少有人搞书法,有一次,他偶尔写的“振兴中华”四个字引起了当地书法前辈们的注意,“学米得法,颇为用心”,“俊逸苍浑,工深气足”等好评不断。 1985年,吴继鸿参加“首届浙江书法篆刻讲习班”50天脱产培训,集中学习书法篆刻理论。受教于章祖安、刘江、王冬龄等诸多名师,又与吴玉星等同学投缘交好。良师的谆谆教诲,诤友的切磋熏习,让继鸿懂得书法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高深的哲学。简单的黑白线条,包含了阴阳学说,书法之美,讲究藏与露,曲与直、粗与细、长与短、中与侧,收与放、逆与顺、浓与淡,……一对对矛盾的和谐统一,无一不是体现和映证阴阳平衡的关系,阴阳相生相克,穷极变化以达天人合一。为什么古代士大夫们痴迷于书法?为什么学习班的老师们四大威仪迥异于常人,吴继鸿思索着,冥想着。 始觉书法涤心妙,谁料骑马客京华。1987年,吴继鸿去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就读深造。吴继鸿因为禀性谦和,书法功底深厚,当选为学校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学校位于北京郊区大兴县,离北京市区有一小时的公交车时间。吴继鸿每星期天都要乘车去中国美术馆看书法展览,有时也去故宫博物院欣赏历代书法真迹。他常常凝神屏息,驻足不动,一看就是一上午。学校书画研究会还时常邀请中国书协白煦先生等书家来学校开书法讲座。这些对于孜孜以求提升境界的吴继鸿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此后,吴继鸿开始大量阅读哲学方面书籍,包括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等人写的书著;同时,吴继鸿还看《论语》、《庄子》、魏晋玄学集、看《六祖坛经》,看季羡林的佛学著作。中西哲学的交互阅读,涤洗了吴继鸿的年少浮躁和困惑迷茫,使得他朝智者的殿堂又迈近了一步。 1989年从北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后,吴继鸿重回三门故土,之后开始学习汉隶、北魏墓志、造像,为石门颂、泰山经石峪、好大王碑的雄逸之气所倾倒,又为爨宝子碑、吐谷浑墓志的稚拙之气所吸引。而这些都为他的终极目标挥洒心灵的草书作铺垫打基础。他的字体逐渐脱去帖派的秀气,灵美,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木讷童趣、朴茂古厚、大巧若拙、气度高华。期间,他在骆恒光、夏春明的建议下,参加各种书法比赛。1988年获孔孟故里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三等奖, 1992年、1993年,连续两年入展两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1994年获“王羲之杯中国书画大赛铜奖”……此外,他的书法作品还入编《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1978-1998中国书法选集》、《建国五十周年浙江书法作品集》、《浙江省20年书法作品选》等书籍。技进乎道,书法艺术的学习探索越深入越举步维艰,越需要高手的交流、明师的指点、诗书画印的交融滋养。2008年,吴继鸿毅然二次进京,来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脱产深造。一年来,书法院理论上的百家争鸣,诗书画印的全面学习,与全国一流高手的过招,京城历代书法真迹的屡次观摩,令处于突破窘顿之中的吴继鸿心胸豁然开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