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贼和鲸 |
释义 | 摘要《乌贼和鲸》是鲍姆巴赫半自传式的电影,片中的沃尔特正是鲍姆巴赫的化身,现实中的父母离异一直是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说到影片的创作来源,鲍姆巴赫说始于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童年回忆,不过最初的构想是一对30来岁的兄弟面对父母离异所发生的故事,后来他看到了路易·马勒于1971年执导的影片《好奇心》(Murmur of the Heart),才受到启发将成人变成十几岁的少年,这种视角的改变无疑加剧了影片的绝望程度。 剧情简介1986年,在布鲁克林帕克坡住着伯克曼一家,在这个由丈夫伯纳德(杰夫·丹尼尔斯饰)、妻子琼(劳拉·琳妮饰)、大儿子沃尔特(杰西·艾森伯格饰)和小儿子弗兰克(欧文·克莱恩饰)组建的四口之家里,正孕育着一场家庭危机。在影片开头的一幕里,一家人正在打网球,伯纳德带有情绪的大力扣杀让妻子应接不暇,最后不欢而散。看来两人婚姻的破裂,已经近在咫尺。 伯纳德是大学教授,还是一位据说曾经蜚声文坛的作家,不过最近正陷入事业低谷。妻子琼也是作家,正值春风得意之时,不必再仰仗丈夫的名声。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伯纳德尖酸刻薄,经常讽刺周围的一切,并向儿子们灌输这些思想。这个满腹牢骚并且很长时间一事无成的男人,会借口后背的老毛病而早上懒床,看着妻子忙里忙外,支撑这个家。 一天晚上,夫妻二人叫来两个儿子,不过这次不再是和儿子们一起讨论文学,而是宣告两人婚姻的结束,小儿子弗兰克不禁大惊失色。为了不分开兄弟俩,伯纳德和琼制定了监护协议,两个儿子每周一三五归父亲,二四六归母亲,伯纳德从此搬到了另外的住处。 随着走马灯式的频繁“转场”,兄弟俩也跟着晕头转向,并也逐渐产生了隔阂。12岁的弗兰克将父母的离婚看成世界末日,经常会像个30岁的老光棍一样在家里喝闷酒,污言秽语不绝于耳,对自慰爱不释手。16岁的沃尔特喜欢平克·弗洛伊德,将父亲视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并有种把自己想像成崇拜对象的心理幻想。更糟的是,沃尔特发现母亲同弗兰克的网球教练有暧昧关系,由此责备母亲因父亲缺乏成就而不肯再给婚姻一次机会。很快,兄弟俩开始立场分明,弗兰克依恋母亲,而沃尔特则和父亲站在一起,双方彼此势不两立。 来添乱的还有伯纳德漂亮的女学生莉莉,伯纳德邀她作自己的同居室友,而这个小姑娘却另有图谋。青春萌动的沃尔特正在考虑如何同自己的女友分享初夜,不过却听取了不谙此道的父亲的建议,因此闹出不少笑话。与此同时,伯纳德同莉莉睡到了一张床上,而莉莉竟是沃尔特正在追求的女孩…… 影片简评这是一个典型的新英格兰知识分子家庭,1986年的布鲁克林,可是不管故事是发生在1986年还是2006年,那种家庭的很多细节都是不会变的,比如茶几上的“纽约客”,比如男人身上的粗灯芯绒西装,考究的,袖背上两块麂皮的补丁,女人下身那种及踝的GYPSY长裙,闲谈中卡夫卡和FUCK, MOTHER FUCKER,FUCK UP齐头并进。二十年后的今天,你如果再去拜访这个人家,估计亦没有大变化,除了苹果手提电脑的轻软键盘早已取代了沉重的机关枪般的打字机键盘,此举使得写作因为噪音的减少,而变成一项更加 ENVIRONMENT FRIENDLY的工作,男主人公,作家BERNARD关注的电影从Blue Velvet变成了Mulholland Dr.,GOOGLE取代了他们桌头那本厚重泛黄的字典, 橡木的农庄式粗重书桌也极有可能被一块玻璃加两条细脚伶仃克铬米柱子的现代派简约书桌所代替。 如果迷Wes Andersen的The Royal Tenenbaums,Rushmore,那么也不难从这部电影中闻到Wes Andersen的叙事气息。电影结束升字幕时,果然看到了Wes Andersen赫然是两制片之一 (而The Squid的导演Noah Baumbach也WesAndersen那部影片《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的编剧之一,所以两人之间的合作可称是千丝万缕,荣损与共的。 他们的电影都反应知识分子中产阶级核心家庭的功能紊乱和官能障碍,父母感情破裂,这些城市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弟在父母崩溃的婚姻下,早熟而举止怪异,都有强烈的ATTENTION SEEKING BEHAVIOR,他们心里其实无一不是将自己父母作为ROLE MODEL的,敌对恰巧是认同的强烈体现,青春期在他们身上过得特别不易,他们的存在只为让离了婚的父母仍然有机会继续火拼,只为证明他们的中年将更沿袭他们父母的风格,向着更巨大的失败飞奔,从儿童到少年到成年,一步步败坏下去。 导演Baumbach开始构思这部电影时,是设想让两个三十多岁的兄弟在其父母离婚后的不知所措,后来看了Louis Malle的那部1971 年的电影MURMUR OF THE HEART而改变了想法,决定改变讲故事的视角,改为一个12,一个16岁的青春期的孩子。片中的两个孩子敏感而对性充满好奇,其角色的塑造也是来自于马勒那部电影的启发。这一改改得很成功,这部片子的绝望意义就更大了,也更具备了SUNDANCE得奖的面相。 整部片子用超16毫米微型摄影机手持机器完成的,以再现电影中所要呈现的八十年代质感,每个镜头捏持的都相当稳定,但你却还是能感到一种下意识的移动,就象电影里那些人物的思想状态:树欲静而风不止。导演希望超16毫米的粗糙质感也能让观众回忆起那些八十年代的独立战将,比如Spike Lee,比如Jim Jarmusch,比如Coen Brother当时那些很吊很拽的独立大旗下的电影。 影片快到结尾处,父亲BERNARD由于离婚大战而小说发表不顺利而心焦力悴,当街跌倒,被急送医院。父亲形体跌倒的瞬间,少年WALT也从父亲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那个有形的跌倒动作也是父亲形象在WALT心目中无形的跌倒,父亲在WALT心目中的地位从盲目的崇拜,到下意识的保护,到此刻最终的觉醒,他这便基本上完成了青春期的一次最重要的蜕变,这个变化和他总要经历的‘失贞’环节一样重要。 影片结尾是WALT从父亲的病房狂奔到自然博物馆,再次直面那个自童年以来一直让他因恐惧而难以面对的陈列物:一条粉红色的小乌贼正用它的八爪死死缠住一条巨大的鲸鱼的牙齿,彼此正僵持在那里。它们的外形相差巨大,但却有一点是相同,那就是眼神俱俱惶恐。就此点题:生活是鲸鱼,我们是乌贼。如同精神分析学家威尔汉姆说的:“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乌贼这个成熟的男子就是这样地抵死缠着鲸鱼的牙齿而卑贱活下去。 电影就此嘎然为止,好象一桩手起刀落的盲肠手术,于是,我们站起,提着那段割下的阑尾,夹紧屁股回家。 幕后花絮执导本片的36岁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虽然在10年前就涉足影坛,但作品只有寥寥数部,其中包括兼任编导的《疯狂二十年华》(Kicking and Screaming)、《Highball》和《嫉妒先生》(Mr. Jealousy),担任编剧的《水中生活》(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并在这几部影片中客串了角色。虽然鲍姆巴赫在本片之前未曾获得任何奖项,但他的父母都是著名的小说家和影评人,所以独特的家庭氛围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并使他在近年的好莱坞被广为认可,甚至在今年的“你需要知道的好莱坞100人”榜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剧本早在2000年便创作完成,当时正在拍摄《欢乐之家》的劳拉·琳妮刚看过手稿就同意出演,不过一等就是4年,因为鲍姆巴赫直到2004年才酬足影片的拍摄经费。 本片于2004年夏天开拍,鲍姆巴赫将摄制组领到了童年在布鲁克林居住的旧址一带。在拍摄当年就读的中学时,鲍姆巴赫发现当时的英语部主任已经成了校长,这位校长很高兴为自己学生的电影提供帮助。其实影片中拍摄的很多地点都由鲍姆巴赫的童年故友提供,包括伯纳德一家的住所正是儿时伙伴本和默莉夫妇俩的家。而杰夫·丹尼尔斯在片中所穿的服装正是鲍姆巴赫父亲的衣服。 片中于博物馆拍摄的一段镜头曾让鲍姆巴赫心存顾虑,因为博物馆不仅不允许拍摄,而且《蜘蛛侠2》中的同样镜头被开出了天价,不过剧组很幸运,拍摄过程出乎意料的顺利。 全片拍摄仅耗时23天,由超16毫米手持摄影机拍摄完成,这种摄影机所具有的粗糙质感能让画面找到80年代的特质,相比之下,现今流行的DV对此效果显然无能为力。此外,超16毫米摄影机还代言了鲍姆巴赫对电影的怀旧情结,上中学时他相当迷恋科恩兄弟、吉姆·贾木许和斯派克·李的电影,在这些大师级导演的很多影片中,使用的正是这种超16毫米摄影机。 这部看似貌不惊人的《乌贼和鲸》可谓爆足了冷门,不仅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拿到了最佳剧情片导演和剧本奖,还获得金球奖3项提名,其余的奖项想必会在日后源源不断。所以在观看之前,一定不要小瞧这部打着家庭和喜剧旗号的倾心之作,它所涵盖的对现实生活的困惑、迷茫和反思,几乎让人拍案叫绝。 影片故事显然发生在美国80年代的知识分子家庭,一家人的谈话中有卡夫卡,也有Fuck Up。父亲有点妄自尊大,母亲一心持家,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对懵懂的性总是魂不守舍。在影片开头,弗兰克在球场说到:“妈妈和我对抗你和爸爸”,这句话听似随意却话外有话,由此也暗示了影片情节的发展脉络。当然,当在所难免的离婚发生后,两个儿子的生活都经受着莫大影响,由此也逐渐剥离出对生活的绝望。 影片最具深意之处是在结尾,沃尔特从父亲的病房跑到自然博物馆,再次直面童年以来一直心有余悸而不敢面对的陈列品,一只粉红色的小乌贼正用八爪死死缠住一条巨大鲸鱼的牙齿,彼此僵持在一起,外形悬殊,却都惶恐至极。于是,片名“乌贼和鲸”的含义昭然若揭,我们就是乌贼,奋力抗争在鲸鱼牙齿式的残酷生活里,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彼此僵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