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罗浑 |
释义 | ,又称乌洛侯。北魏时期出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嫩江上游等拓跋鲜卑故地,于盛唐时期并入室韦。乌罗浑于南北朝、隋朝称乌洛侯,唐朝称乌罗浑。乌洛候在蒙古语为“山中人”之意。而乌罗护与乌罗浑无关,是不同的民族。一些加入了铁勒成为于尼护。 历史北魏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439年)在吞灭北凉后,乌洛侯遣使朝贡。并说明乌洛侯国西北有拓跋鲜卑先祖的祖宗庙堂,拓跋鲜卑发详地大鲜卑山也在他们国内。拓跋氏在公元1世纪时,南下到今天的呼伦湖附近,在汉灵帝时代南迁到阴山南麓后,就再未回去过。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北魏太武帝就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祭祀。李敞由乌洛候使臣做向导,到达噶仙洞(位于今天的鄂伦春自治旗阿里镇)后举行祭祀大典,又命匠人在洞内石壁刻下祝文。1980年,考古学家在阿里河镇的嘎仙洞发现当初投下的刻石祝文。 唐朝时乌洛侯被称为乌罗浑。唐朝贞观六年(632年),在东突厥汗国被唐军瓦解之后,乌罗浑族长派使者向唐太宗朝贡貂皮。不久被室韦并吞,成为室韦东部的一个部落。后代称乌氏,居住在嫩江流域。 地理位置乌洛侯国在北魏时就住在现今大兴安岭的甘河、雅鲁河之间,今索伦、锡伯之地。东北有弱水(完水)(今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的上游),向东流入鞑靼海峡。西北有完水与北海(今呼伦湖或贝尔湖。)。七世纪时,其国东与靺鞨相接,西与突厥汗国相齐,南与契丹,北与乌丸接。 社会风俗 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土地湿润,人民在夏天时于树林间搭建房屋,离地有一定高度;冬天则建立地穴或半地穴式的房屋,现今称为“地窨子”或“地窝棚”。到了七世纪时,乌罗浑的社会风俗受靺鞨影响,与靺鞨相同。 经济概况 主要以狩猎、畜牧为主,也经营农业。人民能歌善舞俗绳发,穿皮衣,以珠为装饰。人民很勇猛,不常发生窃盗或强奸等犯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