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我生帖 |
释义 | 《我生帖》,传为蔡文姬传世书法,留下的有两句:“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后人因之命名为《我生帖》。此帖基本字字独立,牵丝连带只“之后”两字一处。虽然为行草书,却保留着隶书的笔意。说是汉末三国之初的书法,比较可信。《我生帖》极其精到,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古典美。又不失女性书法的清丽与纯净。 此法书即著名的《胡笳十八拍》的第一拍内容,《我生帖》之后,悲怆至极:“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邪!”可见,北宋时,《我生帖》已经是残存两句了。全文何时散佚,蔡文姬是创作《胡笳十八拍》时留下的草稿,还是专门写了书法,史籍无记载。 《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蔡邕上书为正定六经文字,“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此即著名的《熹平石经》,而非《三体石经》(又名《正始石经》,于三国正始年间所立,马宗霍《书林藻鉴》辑录错讹)。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刻碑之风兴盛,著名的“庙堂三碑”即在东汉,亦有《张迁碑》名传于世。据记载,著名草圣张芝,与蔡文姬的父亲同年逝世。许慎《说文解字》云:“汉兴有草书。”除了大小篆书早已经成熟外,隶书、草书、行书、章草,也已经成为后世典范的书体。残碑《熹平石经》拓本有传,从书法的角度看,规矩大于个性。以此推断,蔡文姬书法,当与乃父有直接关系。很可能受到父亲的影响,书法上多有造就,也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考查古代所谓列女,实则是“烈女”。倡导“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才行高秀,才可进入《列女传》。而蔡文姬的品行与才华之彰显,亦在其比过男人,不让须眉,而并非强调其女性的一面,亦即其并没有表现阴柔之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