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194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 |
释义 |
目录 制宪国民大会 行宪国民大会选举方式 总统选举 副总统参选人 四轮投票 得票情形 就职 评价争议 目录 制宪国民大会 行宪国民大会选举方式 总统选举 副总统参选人 四轮投票 得票情形 就职 评价争议 194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为中华民国举行的首次全国性的总统选举,选举方式为具有民意基础的中华民国行宪国民大会代表(以下简称国大代表)参与投票的间接选举。该选举于1948年4月20日投票,选举地点则是在南京市国民大会堂。副总统选举虽同时进行,不过与总统选举分开计票,且并无与总统一起搭档的选举制度设计。 该选举采差额选举,且是首轮得票必需超过半数以上才能当选的绝对多数选举。在总统选举方面,中国国民党总统候选人蒋中正以2430票的悬殊比数击败获得269票的同党对手居正,以将近八成的高得票率当选行宪后的首任中华民国总统。不过,蒋中正虽如预期的顺利当选,但是蒋所嘱意的副总统候选人孙科并未获得当选。在经过四轮投票后,孙科以1295票比1438票败给了桂系军人所拥护的李宗仁。不久,选举中当选正副总统的蒋中正、李宗仁于同年5月20日在中华民国总统府(原为国民政府,行宪后由总统府继承)宣誓就职,不过蒋中正任期未满一年则因中国内战因素被迫宣布下野(民国38年(西元1949年)1月),辞去总统职位,但在民国39年(西元1950年)3月)在台湾省台北市(今台北市)复行视事,正式复任总统职务。 因为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因素,该次选举不但是中华民国于全中国目前唯一一次举行的总统大选,也是全中国目前唯一一次的多候选人总统民主选举。 目录[隐藏] 1 背景 1.1 制宪国民大会 1.2 行宪国民大会 2 选举方式 3 总统选举 4 副总统参选人 5 四轮投票 6 得票情形 7 就职 8 评价争议 9 注释 10 参见 11 参考资料背景 行宪时国大会堂 制宪国民大会主条目:制宪国民大会 1936年中华民国政府初步完成宪法的草案,称为“五五宪草”,然而不久抗战爆发,制宪工作遂停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就和平建国问题先后举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然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谈判联合政府失败后,国民政府单方面宣布1946年年底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制定宪法。1946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三读通过,于1947年1月1日公布,同年12月25日正式实施,中华民国至此正式进入行宪的宪政时代。 而五五宪草下草拟的《中华民国宪法》,原本政体设计上趋于总统制,但是经国共两党推荐的中华民国制宪总工程师民社党人士张君劢根据政协宪草决议案,将其修改为偏向内阁制的宪法,这种修改经过多番波折最终在制宪国民大会上得到蒋中正和国民党籍代表的认可而获得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又被称为“张君劢宪法”。 行宪国民大会主条目:行宪国民大会 行宪后,中华民国政府随即于全中国各地举行第一届中华民国国大代表选举,预计选出全中国的3045名国大代表,12月24日各地呈报中央共选出2042名超过三分之二。虽然中国共产党拒绝参加且部分省份与直辖市无法选出其代表,不过当时控制中国绝大部分的中华民国政府,仍旧选出2961位的国大代表(本应选出3045位)。而这些国大代表,其最重要工作就是进行中国总统及副总统的选举。 选举方式蒋中正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大代表的选举总统会议,开会时间为1948年3月29日-1948年5月20日,选举总统时间则于同年4月20日。代表中国四十多省市的国大代表共有2841名报到,而国大代表投出总统选票的地点,则设于南京市的国民大会堂。另外,连同总统选举一起选举的该国首届的副总统选举,也预计于该次总统选举后随即进行,不过与总统选举分开计票,且并无搭档竞选的选举制度设计。 依据当时中华民国法律,选举总统或副总统皆由国大代表以间接选举方式执行。又根据该国总统副总统选举法第四条第三项,首轮总统或副总统投票后,候选人需要国大代表总人数(3045名)一半同意(1523名)情况下,才能确认当选。若没有人超过半数,则必须行使第二轮与第三轮投票,而该两轮的投票候选人则最多三名。再者,若第三轮投票,仍无候选人以超过一半国大代表的绝对多数(1523票)当选者,则以第三轮投票中的最高票与次高票作为两候选人,然后在第四轮总统投票中,于两位候选人当中,“重行投票圈选一名”(不必超过3045名国大代表的半数)。 写票间 总统选举在总统选举方面,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中正虽然遭受中国共产党"叛变"的威胁,不过于中国国民党党内及中国政界仍旧维持一定影响力(蒋中正为中国国民党总裁,党的最高领导人)。因此,在4月20日早上的总统选举过程中,蒋中正当选第一任中国总统。在国大代表一人一票的秘密选举中,蒋中正以2430票的八成超高得票率,击败只获得269票的同党对手居正,并以绝对多数当选。 副总统参选人比起总统选举单纯,该届副总统选举较为复杂。在1948年4月20日副总统候选人登记截止前,共有李宗仁、孙科、程潜、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等六人参选。其中前四位为中国国民党籍,徐傅霖属中国社会民主党,莫德惠为无党籍。 其中,由于蒋中正自己本身是军人出身,因此希望在副总统人选上,能够由文人出任,以平衡正副总统的角色形象。李宗仁出身武人,桂系的军事力量在历史上又多次与蒋不合,只会造成蒋日后的行政阻力,大力反对李氏参选。不过,因李宗仁在对日抗战期间颇有战功,且于政界富有人望,蒋中正终无法迫其退选。劝退不成后,蒋中正乃在副总统选举当中,全力支持国父孙文长子,曾任行政院院长,时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院长的孙科。 公开唱票 计票板 大会主席于斌汇报选举副总统经过 四轮投票蒋中正与李宗仁就职当天谒陵,蒋李关系明显不合 在总统选举过后,随即举行副总统投票。虽然蒋中正发表声明表示副总统应由文人担任,且表明支持孙科,但受到多位国大代表支持的李宗仁,竞选气势一直为六人之冠。于是在4月20日下午的首轮投票中,李宗仁获得了六位参选人最高的754票,而另外候选人得票情形分别为:孙科559票,程潜522票,于右任493票,莫德惠218票,徐傅霖则得到214票。因为没有人过1523票的门槛,依法选前三高票继续第二轮投票。 1948年4月24日,在依法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李宗仁获得1163票,蒋中正支持的孙科得到945票,而最后一名为程潜616票。也就是出炉后的投票结果,依旧没人过半数。在此情况下,该大会再于数日后的4月28日举行第三轮投票,而该投票中,李宗仁得1156票,孙科1040票,程潜则得到515票。因为第三轮投票结果,仍未有人过半数,于是以李宗仁与孙科为两位候选人的副总统第四轮投票,于隔日继续举行。依法,第四轮投票中,将由两人圈选出副总统当选人。 蒋中正与李宗仁就职 在第四轮“相对多数当选”;且只有两位候选人的这次副总统投票中,李宗仁获得1438票,孙科则得到1295票。李宗仁虽没有过半数,但依法(选举法第五条,准用该法第四条第三项)获得了该选举的胜利。最后,行宪后中国的第一任副总统产生,是由国民党桂系首领李宗仁,打败蒋中正支持的孙科获得当选。 得票情形候选人政党得票当选票数得票率总统蒋中正 中国国民党2,43090.03% 居正2699.97% 副总统李宗仁1,43852.62% 孙科1,29547.38% 就职中华民国总统府 正副总统选举皆产生当选人后,蒋中正选择在5月20日举行正式的正副总统就职大典,此后中华民国历届总统皆在该日进行就职,“520”也成为中华民国日后政治一个特殊的日子。 据李宗仁回忆说“蒋介石早就决定好,就职当天要穿长袍马褂的礼服出席,却在典礼前一天,通知我穿一般军便服即可”。结果在就职大典上,李宗仁穿着挂满勋章的军服出席,站在蒋介石后方时,活像是蒋中正的侍卫或副官,毫无副总统的形象。蒋李二人关系不合在当时已经台面化。 就职大典各国驻中华民国使节均有出席,各方宾客共有大约3000人左右。 评价争议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国国民党认为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总统(间接)民选。 第一次直接民选总统于民国85年(西元1996年)3月23日于台湾地区达成(中华民国第九任总统副总统选举),李登辉、连战当选第一任直接民选的总统、副总统。 中国共产党认为相对于团结胜利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国家主席活动,1948年国大选举总统是一场闹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