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闻延安成立怀安诗社,赋四绝句,兼呈吴徐谢林诸老、朱总司令、叶参谋长
释义

《闻延安成立怀安诗社,赋四绝句,兼呈吴徐谢林诸老、朱总司令、叶参谋长》是诗人董必武先生于1941年9月28日写下的一组诗作。该诗表达了诗人听闻怀安诗社成立的欣喜之情;体现出了崇高的无产阶级战斗风貌与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名称:《闻延安成立怀安诗社,赋四绝句,兼呈吴徐谢林诸老、朱总司令、叶参谋长》

创作年代:近代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董必武

作品原文

闻延安成立怀安诗社,赋四绝句,兼呈吴徐谢林诸老、朱总司令、叶参谋长

【其一】

韵事曾传九老图②,东都无警亦无忧③。

而今四海皆烽火,酬唱怀安古意浮。

【其二】

黄河西畔北山陬④,抗日民权最自由。

地僻更加封锁紧,不教佳话出延州。

【其三】

季子徐君气谊投⑤,希深君复亦风流⑥。

指挥能事朱司令,慷概悲歌叶剑侯。

【其四】

巴渝漂泊又经秋⑦,搜索枯肠试打油⑧。

鼓吹休明吾岂敢⑨,讴歌御侮赋同仇。

作品注释

①吴徐谢林:指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

②韵事:风雅的事。九老图:唐诗人白居易于会昌五年在洛阳与胡杲、吉皎、刘真等举行九老尚齿会,因绘图书姓名、年龄,题为“九老图”。事见《新唐书·白居易传》。尚齿,尊尚老年人。

③东都:即洛阳。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世因称洛阳为东京,亦曰东都,长安为西京。

④北山陬:即延安城北的宝塔山脚下。陬,角落,山脚。

⑤季子徐君气谊投:春秋时期吴国季札和徐国的国君意气相投而又交谊深厚。季子,即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梦少子,有贤名,寿梦欲立之,辞不受,受封于延陵,故又称延陵季子。《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这里以季札和徐国国君有生死交情,喻指吴玉章、徐特立二老。

⑥希深:北宋诗人谢绛的字。借指谢觉哉。君复:北宋诗人林逋的字。借指林伯渠。

⑦巴渝:指重庆。

⑧打油:打油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的韵律的旧体诗。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为得名。

⑨休明:美好清明。

作品鉴赏

这是董老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心重庆时写寄给在延安的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诸老和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的诗篇。该组绝句格调明快,情趣横生。透过幽默风趣的语言,世人可以看到战斗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年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情怀和乐观精神。

第一首,写诗人得知怀安诗社成立的欣喜之情。“韵事曾传九老图,东都无警亦无忧。”历史上曾传说有所谓“九老图”,被认为是风流韵事,不过当时白居易和另为八位老人燕集赋诗,是在“无警亦无忧”的太平盛世。“而今四海皆烽火,酬唱怀安古意浮。”如今在抗日烽火燃遍天下的形势下,战斗在延安的诸位老人和朱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却是如此从容镇定、谈笑风生,结成诗社,酬唱燕集,在诗人的头脑中不禁浮现出太平盛世古人赋诗言志的无穷的意趣。言外之意是说,怀安诗社的成立,比之古人所谓“九老”燕集赋诗,是更为风雅的事。流溢出诗人对怀安诗社成立的欣喜之情和对解放区这片红色“乐土”的由衷赞美。

第二首,以怀安诗社的成立,歌颂以延安为代表的自由民主的解放区,揭露和谴责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封锁政策。“黄河西畔北山陬,抗日民权最自由。”黄河西边宝塔山下的延安解放区的人民如今成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日,那里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人民当权的最自由的世界。“地僻更加封锁紧,不教佳话出延州。”陕甘宁边区本来就很偏僻,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就使得像怀安诗社成立这样的佳话,也不能从延安传扬出去。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感宛然可见。

第三首,妙语双关地对四老和朱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等的人格、风貌作了生动描绘与热情赞扬。“季子徐君气谊投,希深君复亦风流。”吴玉章和徐特立二老,就像春秋时代的吴季札和徐国的国君那样意气相投而又交谊深厚;谢觉哉和林伯渠二老,又像宋朝的诗人谢绛和林逋那样,也都是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指挥能事朱司令,慷概悲歌叶剑侯。”朱总司令率领千军万马和凶恶的敌人作殊死的斗争,最富于指挥才能;文武双全的叶剑英在戎马倥偬中还能慷慨悲歌,写诗抒发满腔的爱国激情。诗人的赞颂之情溢于笔端。

第四首,照应上面三首绝句,总结全诗:趁怀安诗社成立之际,诗人自己也来写上几句“打油诗”以助兴。“鼓吹休明吾岂敢,讴歌御侮赋同仇。”意思是说,解放区实在太美好清明了,诗人都不敢用这样浅薄的“打油诗”去赞美它,姑且以此讴歌人民团结抵侮的斗争精神吧。但诗人仍然同时赞美了解放区的美好清明。这里运用的是欲擒故纵的笔法:愈说不敢去表现解放区的美好清明,便愈表现出它的不同凡响的美好清明。这是读者从全诗中可以充分体味、感受得到的。

通读这组绝句,读者可以看到,在“地僻更加封锁紧”的赤都延安,那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对着“而今四海皆烽火”的形式,却是那样从容镇定、谈笑风生。他们一方面在和解放区军民甘苦与共,和敌人作殊死的斗争,一方面“酬唱”赋诗,“讴歌御侮赋同仇”,表现出了崇高的无产阶级战斗风貌与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战友们的深挚怀念与对解放区由衷热爱的激情。

作者简介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董必武青年时代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0年在湖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从事党和红色政权的建设工作。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战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是中共同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同国民党破坏抗战、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建国后,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第二届政协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