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治阁
释义

简介

文治阁屹立在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县城中心,高峻壮丽,庄重典雅,是浚县的标志。2000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文治阁原名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三十年(1615年)移钟于阁上,又称钟鼓楼,称呼延续至今。清嘉庆《浚县志》载:“万历乙卯(1615年)后,始移钟于中心阁。”据此可知,中心阁距今至少有400余年历史。清顺治六年(1649年)毁于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梁通洛重修,改名“文治阁”,意为“以文为治”。清代书法家张皙(字子白)作《重修文治阁记》。

建筑结构

文治阁高峻壮丽,庄重典雅,为浚县古老文明的标志。文治阁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券门外嵌镶青石横额,东曰“丹流东壁”,西曰“壁泻西山”,清代书法家赵素庐书。南曰“清环黎水”、北曰“黛护伾岚”,清代浚县书法家张子白书。匾额题字稳重隽逸,笔势苍老遒劲。东北角有砖砌阶梯可以攀登。平台上建两层高楼,双重檐,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高1米。阁高10米,上层四面开窗,窗口上分别悬“视承顾问”、“面奉特知”、三待经筵”、“五知贡举”横匾。阁内供福、禄、寿神像。平台上建筑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平台上有水泥栏杆,凭栏四望,市镇景象,指顾尽毕。

文人游记

沧桑文治阁 文治阁是浚县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楼阁之一。它虽然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今天依然高峻雄伟、精美壮丽地矗立在老城区东西、南北大街的交叉中心,和四周林立的现代高楼形成古与今相映相融、和谐共生的画面。文治阁已成为浚县古老文明的象征。

相传州县建造钟鼓楼始于北魏时期,当时李崇任衮州刺史,为防劫盗,他召令村村建一鼓楼,相邻村庄以击鼓为约共同缉盗。后世延效,州县多置鼓楼。鼓楼在古代主要是用于城防和防盗的传号。浚县城在明初从浮丘山移建此处时,也在县城中心建一鼓楼,初名为中心阁。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为更好传播讯号,从青云楼移钟于阁上,又称钟鼓楼。原阁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毁于火,后再修再圮。康熙年间,山西介山梁通洛来浚任县令。当时中心阁废而将倾,梁公“每经其下,目击心恻,恐一旦倾覆,害有难测者”。周顾而叹说:“修废举坠,司牧责也。吾何忍坐视,听远近之居民,往来之行人,席危蹈险而莫恤也?”遂捐清奉、募乡资,钱备而不经胥吏之手,托柴象升、王又华、王云龙等邑绅操持。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开工,明年五月工竣。新阁较旧阁广高倍之,规模益宏远。它通高约20米,上下分楼、台两部分。台为正方形,四面券洞,相对通行。台东北角筑有石阶可供登楼。平台上四周有方孔女墙,正中建楼,高10米,分两层,下层四面有门,门外为回廊;上层四面开窗,两层自内木楼梯可上下。阁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顶镶宝瓶。其雄伟壮丽正如梁公所言:“层梁亘霄,飞甍翥翼”,“岩岩榱桷,耽耽栋柱,不偏不倚,翼然鹄峙”。

梁公理政类如宋代滕子京,他知浚六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好文也似滕子京,中心阁轮焕一新,他迎合康熙崇尚文治、四海致治、休嘉备美的时政,取“以文为治”之意,将中心阁改名文治阁。一个为武所用的钟鼓楼从此变成了充满斯文的文化楼。在百姓们奔走相告,争相观瞻的同时,梁公邀来了众多名人雅士,登楼望景,吟咏题字。在这些文人里有两个人物名冠当时,一个是张皙,另一个是赵质,这二人都是明末清初四大儒之一的傅山傅青主的高徒。张皙,字子白,号石松,清初浚县人,岁贡生。曾任职微的教谕、县令,后弃官归里,潜心医学、书法。其书法与箕山画并重,称绝一时,其墨迹世称珍品,有“无张不称财”之说,民间传有其“一字千金”、“飞笔点太原”的故事。赵质,号素庐,清初滑县人。他的父亲赵人鉴、弟弟赵倓皆为清初进士,他是雍正癸卯科举人。素庐善书法,并得傅青主秘授草诀,大草尤其所长,当时人得其尺幅,视如拱壁。遥想当年登楼之盛况,绝不逊于滕子京与骚客岳阳楼上观洞庭,也不亚于阎都督与宾客滕王阁上品盛宴。众人茶饮之间,凭栏四望,大伾矗东南,浮丘卧于坤,黄河故道铺于东,卫水长流如练飘向北。云溪桥头,贾航云集,运舰连樯,船工呕哑咿喔之声可闻;文治阁下,牌坊栉比,店铺林立,百姓行憩买卖之举尽观。登楼之乐,于此为最。于是乎一篇篇佳文华章掷笔而成,一幅幅妙字翰墨挥毫而就。只可惜这些作品只有七件流传至今,那就是嵌于文治阁二楼壁间的梁通洛的《文治阁记》、赵质的《文治阁记》、张皙的《重修文治阁记》三块碑刻,嵌于东西券洞门上赵质书写的“丹流东壁”、“碧泻西山”匾额,嵌于南北券洞门上张皙书写的“清环黎水”、“黛护伾岚”匾额。

巍巍文治阁见证了数百年来浚县的兴衰荣辱的历史。它曾作为浚县的凌烟阁,彰显浚县文人的荣耀。它的二楼四面窗户上方原来各悬一木匾,上面分别写着“视承顾问”、“面奉特知”、“三待经筵”、“五知贡举”,这些内容记载了历史上浚县入仕做官者得到的特殊恩宠和取得的无尚荣耀。新中国成立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文革时期除外),这里一直是浚县历年张贴高考录取榜的地方,一个个被大学录取的学子从这里走到祖国南北,走到世界各地,创造着浚县今天的辉煌。它也曾目睹了浚县经受的战乱和劫难。1938年3月28日,日本侵略者攻陷县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文治阁无奈地眼看着4500多同胞被无辜杀死,1000多间民房和店铺被大火烧为灰烬。它用千疮百孔的身躯记下了浚县这页苦难的历史。它还和浚县人一起经历了动乱的岁月。文革时期,文治阁不仅被改名为向阳楼,它还被改建的面目全非,平台上的方孔女墙被换成水泥栏杆,一楼四门上方挂的“文治阁”匾和二楼四面窗口上方挂的“视承顾问”等匾额不知去向,四面券洞门上方的“清环黎水”等匾额全被覆盖,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制作的革命标语,四面墙壁全是标语和大字报,一个斯文的文化楼被革命的文化凌辱着,糟蹋着。

1997年4月,浚县人民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文治阁进行了整体修复。水泥栏杆换回了方孔女墙,被尘封数十年的书法珍品“清环黎水”等四幅匾额得以重见天日,令人遗憾的是一楼四门上方的“文治阁”匾和二楼窗户上方的“视承顾问”等匾再也不可归位了。浚县当代书法家卢荫棠题写的黑底金字“文治阁”匾额为它增添了新的光彩。文治阁又焕发了新的青春。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文治阁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治阁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