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化遗产传播 |
释义 | 百科名片文化遗产传播简而言之是指所有以文化遗产为传播内容的信息流动过程。 基本内涵文化遗产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以文化遗产为传播内容的信息流动过程。文化遗产传播又分为狭义的和广义文化遗产传播。广义的文化遗产传播是指与文化遗产有关的一切信息的流动过程及活动。狭义的文化遗产传播,是基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目的,有政府、大众媒介、市场、NGO等组织机构和社会力量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信息的流动过程及活动。我们所说的文化遗产传播主要指狭义的文化遗产传播。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文化遗产”具体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人类学、科学、民族学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他们是人类文明活动留下的、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具有独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转性(一旦毁坏,无法恢复),遗产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碑雕和壁画、考古元素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特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整体和谐或与所处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独立的或相互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的工程以及考古发掘所在地。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狭义的文化遗产传播中所涉及的文化遗产是针对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而言,尤其是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必须尊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完整性是用来衡量自然和/或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整体性和无缺憾状态。对于文化遗产,无论是管理宣传还是保护传承都要尊重文化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对于文化遗产价值和相关信息来源可信性的评价标准可能因文化而异,甚至同一种文化内也存在差异。出于对所有文化的尊重,必须将文化遗产放在它所处的文化背景中考虑和评价。 文化遗产传播的主要目的文化遗产传播强调有效的价值传播,其目的在于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政府、大众媒介、市场、NGO等组织机构和社会力量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使得公众能够更加广泛、深刻地认识文化遗产,培养自觉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而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特点文化遗产传播有很强的目的性,强调有效的价值传播。基于文化遗产传播的这个属性,文化遗产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性。文化遗产传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是基于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基础上,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这点是判断传播活动是否为(狭义)文化遗产传播的最主要依据。 2、社会化:文化遗产传播需要各类社会群体和组织、机构、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 3、持续性。持续性是衡量文化遗产传播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4、专业性。文化遗产传播注重专业、科学、高端的信息来源,强调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文化遗产传播的主体具有权威性、专业性,这些都是基于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 5、同步性。文化遗产传播是一个独立、完整、有效的体系。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文化遗产传播不应该滞后于抢救、立法、规划,而是应该与其同步协调进行。 传播的对象公众是文化遗产传播的最终主体,也是文化遗产传播的最终对象。这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权威传播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对公众进行文化遗产传播,对公众产生影响,这时公众是文化遗产传播的对象;第二,受到传播影响的公众反过来进行与文化遗产传播有关的活动,这时公众是文化遗产传播的主体。文化遗产的有效价值传播,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公众的力量,带动公众文化遗产传播意识的觉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传播的主体将经历从以政府、专业组织为主,到以公众为主的转变。 传播的主体和渠道目前文化遗产的传播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大众媒介、市场、NGO等组织机构和社会力量以及社会公众。不同的传播主体采用不同的传播渠道,在文化遗产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文化遗产传播的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活动留下的、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具有独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转性(一旦毁坏,无法恢复),遗产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文化遗产传播中所指的文化遗产具有普世价值。 通过对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开始逐步形成一个独立、完整、有效的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对于文化遗产传播规律、现状和方法的探索认知,有助于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能更好地给予社会大众文化熏陶和文化体验。 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性和意义“文化遗产传播”这一概念是由人民日报主任记者齐欣提出的。在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大运河和蜀道的实践过程中,齐欣提出了“文化遗产传播”这一概念,并且第一次明确表示文化遗产传播应该作为一个独立、完整、有效的体系而存在。 建立独立、完整、有效的文化遗产传播体系,是时代发展大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主客观认识发展的需要。 第一,就社会而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关心、关注的议题也在发生变化。从健康传播到环保传播再到文化遗产传播,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化过程。文化遗产传播的提出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和公众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就文化遗产自身而言,随着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理论不断更新成熟,这对文化遗产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第三,就公民个人而言,随着生活基本需求的实现,人们对文化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开始越来越关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有了新的要求。同时,文化遗产传播是一个社会过程,文化遗产传播需要在具有不同功能的个体、组织中实现。 第四,文化遗产传播具有迫切性。表现在两点:第一,虽然人们对文化遗产传播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但是从总体来看,人们对文化遗产认知的发展依然落后于经济的发展。认知和经济的不协调发展,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人们对文化遗产传播的认知需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否则,等到认知达到相应水平的时候,文化遗产已经被破坏了;第二,现实中存在文化遗产过度开发,破坏严重的现象。我国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以利为先的开发模式导致遗产地超载开发, 错位开发;二是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 导致遗产地美学价值大大降低;三是游客大量涌入及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导致遗产地的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