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温州南拳
释义

简介

温州南拳起源于古代沿海民间的体育活动,后变成在自家中堂、道坦角逐搏击的强身运动,是温州武术之“母拳”,流传于浙闽地区。主要特点是赤膊对练,以声助力,以力发声,内外兼修,器械种类齐全。温州南拳是浙南地区广大民众历来喜爱的健身项目,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在全国南拳种类中,温州南拳有其独特之处,被列为全国128种优秀拳种之一。2010年,温州南拳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拳历史

温州市各地民众历来对南拳情有独钟,尤其是两宋与明清时期,习武之风在农村各个群落里相当活跃。平阳(含苍南)、永嘉、乐清等地,习武之风尤盛,因而孕育出众多名师、名士及拳类、流派。据《历代人物与温州》记载,历代武举制考试中“骑射与技勇”是主要考试科目之一。自唐宣宗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的1050年间(859—1905年),温州共出武进士近400名,其中北宋1名、南宋309名、明代3名、清代70多名。特别是南宋时平阳县(含苍南)共出武状元16名、榜眼5名、探花6名。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瓯越的武术发展深受闽越和江淮武坛的影响。我们的先辈们广泛吸收南北少林的优秀拳法与套路,分析各种流派的搏击与技巧方法,结合本地域实际用法与生理特征,编造出具有自己独特的搏击技法的南拳多种套路,这是我市历代先贤的丰硕成果。 古时的温州是东南一隅的蛮荒海滩,先民们在此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空闲时节,大家聚集在一起,搞些简单的活动如扳手、搭马、举重等,作为嬉戏娱乐。随着岁月推移,逐步形成在住房中堂或空旷坛场进行对练、角逐,模仿原始的搏击动作。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人体生理功能特点和地域特性,技击和健身相结合的运动方式。这就是温州南拳的雏形,在当今温州南拳中还能找到它的踪迹。

由于人们历来酷爱习武健身,古往今来一直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的民间谚语。如平阳县流传着“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俗语;苍南龙港的李家?流传着“李家?囡儿会划船,李家?老鼠会打拳”的俗语。这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当地南拳名师李琴南在故乡传授武术的结果。

更令人瞩目的是永嘉县瓯渠,早在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吴金明仗剑游历此地而定居,以耕读为生,授拳于民。据传,当时共有400多农户,几乎家家设拳坛,村民练武健身成风,社会上广泛流传着“瓯渠雄鸡也有三路柴”的俗语(“柴”是指棍棒,意喻瓯渠连雄鸡也有武功),此地素称武术之乡而闻名浙南。由此足见温州市各地群众习武成风,温州南拳扎根在民间。

发展现状

20世纪初,我市相继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南拳名师,他们活跃在各地农村,设坛教拳。最有影响的拳种有:瑞安董田陈朗清、陈一虎的刚柔法门拳;平阳宜山应得标、温州陈寿喜的中栏架拳法;瑞安鲍田戴如志、温州金庆池的虎形鹤拳;还有永嘉瓯渠吴阿彩和其子吴承球(人称球相)的七虎拳等。另据1985年省体委统计,我市南拳种类有17种,其中著名器械有丈二棒、齐肩棍、梅花棍、板凳花等。据1985年浙江省武术发掘整理办公室统计,全省各地南拳种类分布数量,我市仅次于杭州而居第二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温州南拳中刚柔法门拳与中栏拳法,以其古朴端庄的风格,被称为全国特有的拳种。

20世纪中叶,因社会变革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温州南拳逐渐衰落。随着一代名师因年事已高相继离世,引起温州各地南拳同仁的关切,王万玉等南拳企业家纷纷要求建立南拳群众团体,以振兴温州的传统拳种。去年,潘挺宇等一批有识之士怀着一种使命感,毅然挑起这副重担,经各地南拳人士和各武术组织的支持,于同年6月8日召开了首届市武协南拳分会成立大会。有史以来第一个温州南拳单项的群众团体,实现了南拳先辈们多少年来的夙愿。首期会员270人,理事会由潘挺宇、金文平、张洪国等33人组成。一年以来,先后发展县级分会2个,会员达570人。其间举办首届全市南拳会员比赛,共有174人参赛。这次活动检阅了我市南拳的技艺水平,收获颇丰。去年底,分会组织93人参加省国际传统武术大会的南拳比赛,共获金牌85枚、银牌14枚、铜牌2枚(其中有8人获双金牌殊荣)。今年开春以来,龙湾金岙、永嘉瓯渠、枫林等地先后举办了以南拳为主的武术表演活动,向人们展示南拳的风采,博得数万观众的好评。今年4月份,龙湾区南拳分会在永兴镇度山村建立了南拳武术培训活动中心,对推进南拳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2: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