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温绍贤 |
释义 | 人物简介温绍贤 (1934年12月4日 — ) 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清远市城内。他另有笔名岗枫、温暖、江枫、白侣、汝范等。温绍贤是个资深的翻译家和中英文编辑,翻译和译审过的书籍超过一百部;他也是个长期从事英汉语言比较和翻译研究的学者,有多部学术专著问世;他同时又是个小说作家,擅长撰写政经历史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红的回忆》五部曲和“绿印人”系列三部短篇小说集。 人物经历温绍贤出身于没落的书香之家。祖父和外祖父均早丧,祖母和外祖母早年到香港来谋生,因此,家族居于香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父亲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41年香港沦陷,随父母兄弟姊妹逃难返回老家清远,母亲不久不幸染病去世,此后四年在乡间过著颠沛流离的生活。抗日胜利后同哥哥回到香港,跟为英国洋行大班当总厨的外婆过活。1954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58年毕业,但因被怀疑为“美蒋特务”而被下放到广西偏远山区达三年之久。1961年调到广西大学外文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和教研室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五次被派遣到十分贫穷落后的山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每次为期半年,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1977年下半年获解除“特务嫌疑”身分,1978年底获批准返回香港。返港后,长期从事翻译、编辑和英汉语言比较和翻译研究的工作,历任大型翻译出版机构专职翻译和译审,也曾经是数部《中国年鉴》(英文版) 的英文主编,同时进行文学创作。2001年起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荣誉教授。 小说创作理念温绍贤小说创作的理念是要把文学作为批判黑暗现实的武器。他在《文学于我只是工具》(见于《香港作家小传》,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年) 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本人自小就胆小怕事,并十分不擅交际,但政治却如影随形,苦苦与我纠缠。在大陆被怀疑为美蒋特务二十多年,1978年返回香港,刚踏过罗湖桥,就被怀疑为共党派来的特工。”可见,温绍贤是个在政治上长期受监视而被剥夺了抗辩权利的人,世界上唯一能够让他公开自由抗辩的,就只有文学这个载体了。温绍贤所有的小说,打从他青少年时代所写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玛丽不是中国人》起,都是要为社会上的弱势者抱不平,对强势者所加诸于他们身上种种坑害和不公正的行为,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愤怒的谴责。因此,温绍贤的小说全部都是严肃文学作品。 小说的艺术特点短篇小说:“欧·亨利笔法”“出人意表的结尾”,充分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从“含泪的笑”中表达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这是著名的“欧·亨利笔法”。温绍贤的创作理念正好与“欧·亨利笔法”相符,因此它就成了他数十年来在短篇小说创作上,一直去潜心模仿和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温绍贤的短篇小说多数是每篇五六千字上下,在篇幅较短的情况下,合乎情理的“出人意表的结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他的“绿印人”系列三部短篇小说集的三十二个短篇和一个中篇,以及他另外十几个短篇,都一律遵循“欧·亨利笔法”,通过充分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去努力营造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尾”,成功地做到从“笑声泪影”中表达对小人物的无限同情和对强权社会的愤怒谴责。这是温绍贤短篇小说的一个鲜明艺术特点。 长篇小说系列双线并行法 + 形为第三人称实为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 温绍贤从1976年起,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写成了他的代表作“无果花”长篇小说系列。它是由五部相对独立而又连成一体的小说组成,达一百多万字。每一部小说以毛泽东时代一个重大的政治运动全过程为背景,中间穿插著一个个扣人心弦、赚人热泪的悲剧故事。 据《红的回忆》五部曲 (香港翔流编译出版公司,2008年) 的总序言披露,温绍贤在动手写作该系列小说之前,就定下了一个艰巨而又雄心勃勃的目标:把它写成既是一本百分之百的悲情小说,又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中国当代史。他深知,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必须对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作出别出心裁的处理,才能客观地而又形象地全面深刻反映那个历史时代。 经过反复而缜密的深入构思,他最后决定,在整体内容上,要明确写出小说中一连串令人不忍卒读的悲剧故事,并不是一些大奸大恶的人造成的,而是顽固推行极“左”路线的结果。一些奸佞之徒陷害和压迫群众的恶行,一些出现在部分群众中违背良心的行为,都是这条路线的必然产物;而这些奸佞之徒和这部分群众,是不分“共干”、共产党员,还是一般老百姓的,一切都以人的本性为依归。这应该成为这套系列小说明显地有别于反共小说和“伤痕文学”的一大特点。 在结构上,他决定采用一般文艺作品通常不会使用的手法,那就是双线并行法:一条线是以各个时期的政治事件贯穿其中,另一条线是以小说中各种人物命运的故事穿插其间,两条线自始至终紧密交织在一起,血脉相连,相互衬托,以便给读者一种置身其中的强烈真实感。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读者有置身其中的强烈真实感,也为了反映当时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的现实,他又决定采用形为第三人称实为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 他虽然知道,采用双线并行法,对撰写一部超长篇小说来说,是一个冒险的尝试,而第一人称用于一部超过百万字而内容又十分复杂的小说,也是极为不智的,但这是为他既定的写作目标所决定的,他觉得值得去尝试,并相信自己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结果,“无果花”系列小说成功地做到了把毛泽东所发动的历次政治运动一一如实地再现出来,把穿插其间的人物悲剧故事,按照当时生活的本来面貌,一一荡气回肠地编织出来,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当代中国整整一个时代的历史真实。于是,他雄心勃勃的写作目标,通过对内容和艺术手法作出特殊的处理,终于达到了。 “无果花”长篇小说系列1992年由香港金叶(国际)出版公司出齐之后,温绍贤又用了十多年时间,不断对它进行修订、补充,部分章节重写,甚至改写了第五部,务求精益求精。2008年9月以书名《红的回忆》五部曲出版其一册装修订本。也许由于它是迄今为止全面反映毛泽东时代悲剧唯一的一部系列长篇小说而具有的稀罕性,加上它很不一样的艺术处理手法,它获得了中国最权威的现代文学机构“中国现代文学馆”高规格收藏,入藏证书中写道:“您捐赠的《红的回忆》五部曲已由我馆珍藏,将传之永世。感谢您为丰富我馆馆藏,为中国文学千秋事业所作的贡献。” 主要文学著作1. 《玛丽不是中国人》、《史团长应征》、《谋生伎俩》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香港文汇报、周末报等(1951年至1953年) 2. 《嫂嫂》(短篇小说) 香港《彩虹》周刊 (1952 年2月9日) 3. 《梦》(翻译叶君健的短篇) 香港《彩虹》周刊(1952年3月8日) 4. 《染发记》、《相逢一笑》、《白马王子今何在》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香港文汇报、新晚报等(1980年至1993年) 5. 《堕胎记》(短篇小说)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双月刊(1985年6月);收入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香港当代文艺精品”的《短篇小说卷》中(1994年8月) 6. 《比利》(文学传记) 香港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 7. 《甘地》(文学传记,与郑秋婷合著) 香港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 8. 《移民》、《余孽》、《替身》等三篇(短篇小说) 《香港文学》(1986年3月、1986年5月、1987年2月) 9. 《鸿沟》(短篇小说)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华人世界》双月刊(1987年4月) 10. 《宿约》中篇小说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华人世界》双月刊(1987年10月) 11. 《归宿》(短篇小说) 天津作协《天津文学》(1987年12月) 12. 《失去了的一代》 (“无果花”长篇小说系列之五) 香港金叶(国际)出版公司(1987年) 13. 《绿印人》 (短篇小说集,“绿印人”系列之一) 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 14. 《青春泪》 (“无果花”长篇小说系列之一) 香港香港金叶(国际)出版公司(1987年) 15. 《宿约》 (中短篇小说集,“绿印人”系列之二) 香港捷艺佳出版公司(1988年) 16. 《相逢何必曾相恋》 (短篇小说集,“绿印人”系列之三) 香港捷艺佳出版公司(1990年) 17. 《替身》(短篇小说)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四海》双月刊(1991年3月) 18. 《马路风云》(长篇小说) 香港捷艺佳出版公司(1991年) 凸字版: 香港盲人辅导会(1992年) 19. 《魂断彩虹》 (“无果花”长篇小说系列之二) 香港金叶(国际)出版公司(1992年) 20. 《沥血残花》 (“无果花”长篇系列小说之三) 香港金叶(国际)出版公司(1992年) 21. 《肆虐狂飙》 (“无果花”长篇小说系列之四) 香港金叶(国际)出版公司(1992年) 22. 《梅萼之歌》三部曲(长篇小说) 1)《憔悴损芳姿》 2)《春事破寒来》 3)《只有香如故》 香港版:香港Vertex Consultancy(1998年) 北京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23. 《红的回忆》五部曲 (“无果花”长篇小说系列的修订合订本) 香港翔流编译出版公司(2008年9月) 24. Dear Pursuit (长篇小说)英文电子版 香港Everflow Publications出版 (2011年3月) <美国Amazon Digital Services发行 主要学术著作1.《评〈红楼梦〉中诗词的英译》 香港《开卷》杂志(1980年1月);北京中国外文出版局的《编译参考》(1980年第4期转载1980年4月); 随后收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香港红学论文选》中 2. 《实用英汉比较语法》 香港金叶(国际)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3. 《中英古典诗歌的意境》 《香港作联作品集》(香港作联,1991年8月) 4. 《从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合”看中英诗歌之异同》 《香港文学》(185期2000年5月号) 5. 《民族的特有意境 — 诗词翻译中难于逾越的鸿沟》 《青荧》(香港大学学生会刊物,2000年8月号) 6. 《中英文互译技巧》 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讲学稿(2001年5月) 7. 《英语疑问句的结构及应用 — 兼与汉语的疑问句作比较》 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讲学稿(2001年5月) 8. 《曲折的寄托 — 中诗英译的一大难题》 《人生》(香港作联会员散文集,明报出版社,2002年2月) 9. 《英汉互动语法与翻译》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3年1月) 10. 《中英诗意境的异同及其翻译》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3年1月) 11. 《英汉对比语法与翻译》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4年9月) 12. 《汉英对比语法与翻译》 有待出版 13. 《活用现代汉语语法与翻译》(英文版) 》 有待出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