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慈氏寺 |
释义 | 1 安徽巢湖定林慈氏寺定林慈氏寺今已荡然无存,原址位于巢城卧牛山东侧,现市二中大门的左边,原天主教堂右后。定林慈氏寺早已变迁,无法寻觅,但它是佛教在居巢传播的创始寺之一,是儒、道、佛三教文化融合的交汇点,定林慈氏寺的宗教史同样是居巢宗教史的缩影,对研究和考证居巢的儒、道、佛三教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蒙城县城内也有一座古寺,名叫慈氏寺。“慈寺晓钟”为蒙城八景之一。 ◎ 安徽巢湖定林慈定林慈氏寺始建是石佛石经雕刻活动兴起的北朝佛教兴盛年代,也是北魏中期,中印度的勒那摩提和北印度菩提支流来华翻译的《十地经论》成为地论学派的开端。慧光为四分律学的祖师,其《学解行状》,堪称当时代表性著作,宣扬无著、世亲的大乘有宗教义,融合二者学说。昙鸾所译世亲的《净土论》和自行化他的高尚品德,受到东魏孝静帝的“神鸾”封号和梁武帝的尊敬。定林慈氏寺正是在这种学派与学者融汇的历史背景下创建,在与道教的玄学内容与儒教的理学体系相碰撞以及相融汇的文化基因的嫁接下扎根。 《康熙·巢县志》记载:“在县北崇善坊,梁武帝时建,宋淳化间重修,乾道中建宝塔,元至正重建,明初设僧会司,正统丙寅僧普宽鼎建,嘉靖四十二年改为儒学,万历四年仍复为寺,邑人尹志器、王时、僧心富,募众增修铁佛头供”。 定林慈氏寺始建于梁武帝时期(520年),宋淳化年间(990年) 重建,南宋乾道年间(1170年)建七层宝塔(石塔),取名大慈锥。元至正年间(1341年)重修寺院及宝塔。明洪武年间(1368年)设僧会司(朝廷管理佛教机构),明嘉靖四十二年(1564年)改为儒学会馆,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仍恢复为佛教寺院,由本县尹志器、王时和僧人心富募捐和化缘,增塑铁佛供之。寺院有20多间房舍和殿宇,建筑典雅别致,清幽古朴,每当晚霞斜阳,大慈锥(宝塔)倒影在城东洗耳池的水波中荡漾,柳摆荷摇,鱼跃塔影,一派水中净莲的清澈妙明。故坐落在洗耳池旁的尼姑庵得名为塔影庵,以求大僧、古刹的庇佑,共沐古德贤的慈光。 定林慈氏寺历年来屡遭劫难,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飞机炸毁,宝塔仅剩五层,并倾斜似倒,成为巢县的一大斜塔。解放后,巢县一中设在此寺,为了安全,于1959年将此石塔拆除,至此寺毁塔无,仅从拆塔时的塔顶中获得一部《法华经》,一顶祖衣,一批小金钱和珍贵的舍利3粒。 此文物于1960年在县老文化馆中大厅对外展览数月,凡那时巢县城人,大部分都目睹佛教圣物的宝相。不知当今文化和文物部门还珍藏否?能否归还佛教本身? 2 安徽蒙城慈氏寺慈氏寺俗称大寺,位于老城大街南端东侧,万佛塔的西北首。据旧《县志》记载:“慈氏寺在县内东南隅,元至正丙子年(按:应为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建,旧名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改为慈氏寺,设僧会司于此。”佛教传入该县始于五代,发展于宋,到元明两代最盛行,寺庙的兴建与重修多在这段时期。 慈氏寺占地数亩,是我县最大的寺庙建筑之一。寺内主建筑可分为五殿、四院。五殿:前山门(正门过道)三间,正殿(包括前殿、正殿房)十间,后殿楼房上下六间,后殿东偏殿三间,西偏殿三间。四院:正殿前的方形大院,正殿后和后殿前的后中院,还有后殿左边的东跨院与右边的西跨院。全寺共有山门和跨门通道八个,五殿四院相互通达。最前面靠街的前山门,除中间开一正门外,又在左右各开一门,叫左山门和右山门,前殿和正殿(两殿相靠连成一体)前后各设有寺门,可从正殿前院通往后殿小院,称做正殿通道;正殿的左右侧又各设一门,是通往寺庙后部东偏殿和西偏殿的两个便门;后殿院的东西墙又各开一门,是从后殿通往东西两偏殿的寺门。 前山门殿内,进入正门后的两边,相对各站立一泥塑神像,即是守寺门的“哼哈二将”,一个拿刀,一个持枪;内侧靠左右山墙的神台上,塑有“四大天王”,也称“魔家四将”,即是魔利青、魔利红、魔利海、魔利寿四神,一个手拿宝扇,一个怀抱琵琶,一个手持巨伞,一个手握长蛇。这四神手用之物,象征“风、调、雨、顺”四字,也是吉祥之兆。 寺庙的中央,是前殿和正殿(两殿相接)。前殿好像是正殿的前廊,没有门墙,只有几根高大的明柱代替前墙;东西两侧各悬一个比人体还高的八角大铁钟;后侧紧靠正殿中间,是六扇高大的殿门。正殿又叫大雄宝殿,中央盘坐三尊金色大佛,正中莲花座上是释迦牟尼(即西天如来佛),东边是凖提佛,西边是接引佛。正殿两侧东西相对而坐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佛门又叫“六陈、六欲、六境”。正殿后面的释迦佛祖背后,直对着正殿后门,有倒坐观音神像,其下有“青面吼”,又叫“四不像”;两侧分别站立金童和玉女。正殿后门两边,靠近十八罗汉的后墙前面,又各坐一神一佛,东为大肚弥勒佛,西为刘海神仙 。全殿共有神佛罗汉二十六尊。三尊大佛和观音台前置有神案,案上放置香炉、蜡台、木鱼、磬具等。前殿中央还放着有烧香用的大铜鼎一个。 出正殿后门,即是后寺院,直通后殿。后殿是上下两层楼房,殿内是木雕观音像。从后寺院向东走过东便门,即可入东跨院到东偏殿,殿内敬奉财神;自后殿院向西过西便门,可入西跨院到西偏殿,殿内供奉鲁班,又称公输子,是我国著名的能工巧匠,是木、泥、石、雕、油、漆、竹、扎八大工匠供奉的师祖。慈氏寺后院和两跨院内还建有和尚宿房数间。出寺院大门向西走到塔前街入大街处,建有大士阁(小过街楼);出大门向东走不远,即可到万佛塔。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是慈氏寺的香火盛会,佛门称做“浴佛节”。每到庙会之前,寺内僧人都要把佛身上灰尘清除干净。这是县城内最热闹的一个香火庙会,会期三天,在前庙院内面对正殿搭台唱戏,成千上万人群出出进进,有烧香的,有还愿的,有拴娃娃的,有竖旗杆的,更多的人是赶会听戏看热闹的。寺庙大门外的塔前街两旁,摆满了各式小摊,有卖香蜡纸炮的,有卖吃喝的,还有说书、玩洋片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常。 过去,万佛塔的塔门平时是不开的,每逢大寺庙会才开放三天,供人们登高观赏古城风貌。庙会过后,塔门随又封闭。 相传慈氏寺内的雕塑偶像,系清代全国闻名的雕塑大师何大昌亲手设计制作。殿内所有佛神,立、搏、坐、卧,栩栩如生,姿态各殊;慈、威、丑、俊,容貌各异,巧夺天工。尤其是正殿两侧的十八罗汉,喜、怒、哀、乐,维妙维肖,生动传神,系艺术中之珍品。人们称赞蒙城慈氏寺里的佛神工艺,可与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寺中的佛神工艺媲美。 明、清两代,慈氏寺为本县佛教活动的中心,设僧会司于此。从清末起,已逐渐衰退。进入民国后,寺庙已陈旧破漏不堪,有的已经倒塌。僧人的素质也在蜕化,大多数都是“五荤和尚”,不修佛法,有的甚至吃喝嫖赌,吸食鸦片。受过戒的已属凤毛麟角。当地百姓常拿一句土话做比方:“大寺(慈氏寺)和尚——不懂经”。民国以来,拆庙办学,我县半数以上的寺庙都变为塾馆、学堂或学校。民国三十二年,蒙城私立中华职业中学就设在慈氏寺内,解放初期开办师资培训班,1952年改为蒙城初级师范学校,后又改建为城关第三小学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