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慈善作秀 |
释义 | 慈善作秀是指利用慈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把慈善和作秀联合在一起时,含有夸大其词和作表面文章的意思,带上了贬义的意味。 慈善作秀,顾名思义,指利用慈善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等。“秀”和“作秀”,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个动词。“作秀”有三种解释:一是表演、演出;二是展览宣传活动;三是弄虚作假,装样子骗人。“作秀”是一个贬义词,含有夸大其词和作表面文章的意思。所以,当慈善和作秀联合在一起时,便往往带上了贬义的意味。 被质疑的慈善1、《新京报》2007年10月15日的一篇报道:厦门源昌集团在一个个新地产项目拔地而起的同时,其老板侯昌财的慈善步伐也从未停止过,近20年来,他的慈善捐款已经累计1亿多元。然而部分市民对慈善大款心存疑虑:“大款捐款,作秀而已,目的在于宣传企业,并非真心慈善。” 2、2009年2月12日的媒体消息:“我打算成立慈善基金,将70%自有的福耀玻璃股份捐出去。”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的话,一举将其推上了“国内最慷慨慈善家”的宝座。按照当日福耀玻璃股价计算,这部分股价总值超过40亿元。 用价值40亿元的股份成立慈善基金,曹德旺的决定令旁观者惊讶。欣赏者称赞这是媲美比尔·盖茨的义举,质疑者则认为这是富豪的慈善作秀,不排除包括避税在内的种种可疑动机。不可否认,过去数年落马的各色富豪,多数都是当地的著名慈善家。也不能否认,很多企业在慈善的幌子下大搞市场活动,做一点好事就恨不得满世界发新闻。然而,“只要做的是善事,即使作秀也温馨”,这句话在当下的中国真的不是矫情与开脱。根据新浪网的民意调查中,支持的网友占到96.9%,也有2.2%的人质疑可能是作秀。 产生原因原本善意的慈善行为为何被讥为作秀,原因不外乎三:其一,因为一些人已经患上了质疑病,质疑成为一种油然而生的下意识。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质疑也属正常,但质疑成为一种潜意识,本身就有讽刺的意味,它恰恰反映了慈善文化的缺失。其二,商人的集体形象的确不妙,往往被贴上为富不仁、惟利是图的标签,而且地产商,矿老板等富豪群体在现实语境下,口碑整体性不佳。 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一种原因不容忽视,一些富豪的确把慈善当做秀场。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就曾批评一些企业家功利做慈善的四种表现:一是把做慈善当成数字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些人甚至采取弄虚作假的方法,做数字游戏,把自己的资产从这个公司转移到另一处,就说自己捐了多少。”二是把慈善当成媒体秀。一些企业家做善事是为了增加曝光率。三是把慈善当成营销秀。很多企业家把慈善作为营销的卖点,将慈善和营销一起“捆绑销售”。四是把做慈善当成表面秀。很多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员工很苛刻,工资不多,福利不好,却热衷于在外面露脸,做面子工程。 评论在传统的道德观念里,义和利不可兼得,献爱心是不能求回报的——既然要献爱心,就应像雷锋那样默默无闻地去做,而一定不能到处张扬,更不能主动要求媒体采访报道。 然而义和利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是可以兼而得之的,而只要“取之有道”。献了爱心的张世文再“出出名”有何不可?只要不违背法律,行善者通过搞“慈善秀”来获得“名利”,不仅于社会、公众无害,反而益处多多——这必将激发和带动更多人加入行善行列。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心,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和谐。 胡润此前刚为“中国新贵族”们划定了门槛——每年至少要消费8299万元。据说,越过这一门槛的中国新贵富豪已经有5万人。同期,中华慈善总会的统计表明,中国拥有80%以上社会财富的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 拒绝慈善谈不上是错误,高消费在当前扩大内需的环境下也挺光荣,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该对慈善举动显示包容。勿以善小而不为。至于动机不纯抑或避税,自有人民雪亮的眼睛盯着,日后一旦曝光,反倒对少数沽名钓誉的富豪是个提醒。 当前的中国慈善,需要的不是审视,而是无数次喝彩;需要的不是鞭策,而是亟须加速的制度保障与行政绿灯。我们期待的是一个环境,它能让富豪们主动乐善好施而非迫于压力,它能让人在行善时的感受至少不输给购置香车豪宅,它能保证所有的善举都能获得尊重而非忽视,它能让慈善成为社会习惯。就这种期待而言,类似福耀玻璃这样的事例,我们需要起立鼓掌,哪怕是盲目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