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慈仁寺荷花池 |
释义 | 这是一首何绍基的诗,主要特点是虚实兼写,以动衬静,前两句写眼前之景,后两句写想象之景,实景写静,而想象中的虚景,却以萤火飞动,映入水中。以动写静,动与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谓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作品名称:慈仁寺荷花池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诗 作者:何绍基 诗词原文清 何绍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① 风过栏杆水不波。② 想见夜深人散后,③ 满湖萤火比星多。④ 注释解析注释:①倒影浸天河: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天河: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是由许 多恒星构成,通称天河。 ②水不波:水面上没吹起波纹。 ③想见:由推想而知道。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 ④萤火:指萤火虫的亮光。萤火虫:昆虫名,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 能发带绿色的光。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诗。夏天夜晚,人们坐在 荷花池边,看到天空的银河和池塘内荷花的影子,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 看上去又好像荷花的倒影浸在银河里一般。微风吹过池边的栏杆,池塘里的 水也没兴起波纹。可以想象,夜深人们散去以后,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它们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 作者简介何绍基(1799~1873)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1856年,由四川出发, 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物书院。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1860年,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钞》(30卷 何绍基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他是近代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之一。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他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不名一体,随境触发,较为真挚为“宋诗派”重要倡导者之一。他有过讥刺时政的诗作,如《沪上杂书》“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对外国侵略者盘踞租界深为愤慨。但由于仕途挫折,性情拘检,他说“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东洲草堂诗钞自序》),而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诗作大都是登临唱和、书画题跋及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很少涉及社会政治内容,如《沪上杂书》感慨外国侵略者盘踞之类很少。他的山水诗善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白描客观景物,颇有特色,如《山雨》、《望飞云洞》等。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