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尾穗嵩草(原变种) |
释义 | 尾穗嵩草(原变种) - 命名来源尾穗嵩草(原变种) Kobresia cercostachya (Franch.) C. B. Clarke var. cercostachys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12卷 || 莎草科 Cyperaceae || 异穗嵩草组 Sect. 3 Hemicarex (Benth.) C. B. Clarke 49a. 尾穗嵩草(原变种) var. cercostachys 尾穗嵩草(原变种) - 形态特征根状茎短。秆密丛生,直立,高10-35厘米,纤细,钝三棱形,光滑,基部有褐色或淡褐色的宿存老叶鞘。叶短于秆或与之近等长,宽1一2毫米,对折,腹面有沟,边缘粗糙。穗状花序线状圆柱形,长1.7-7厘米,粗3-6毫米,雄雌顺序,偶有雌雄异序,具多数密生呈覆瓦状排列的支小穗,雄花部分线形,通常短于雌花部分;雌性支小穗通常仅具1朵雌花,偶有在雌花之上尚有1-2朵雄花。雄花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4-6毫米,顶端圆,膜质,褐色,上部具宽的白色膜质边缘,雄蕊3枚;雌花鳞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7.5毫米,顶端渐尖或钝,有时具短尖,纸质,两侧褐色,有宽的白色膜质边缘,中间黄绿色,具3条脉。先出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4.5-6.7毫米,纸质,下部淡黄绿色,上部和腹面边缘褐色,顶端白色膜质,截形或2浅裂,在腹面,边缘分离几至基部,背面具2脊,脊上具小刺,脊间有2短脉。小坚果线状长圆形,三棱形,长2.5-4毫米,成熟时淡褐色,顶端具0.5-1毫米长的圆锥状的短喙;花柱基部稍增粗,柱头3个。退化小穗轴长为果的1/3。花果期7-10月。 尾穗嵩草(原变种) - 产地分布产于四川、云南和西藏,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生于海拔3600-5000米高山灌丛草甸带和高山草甸带的碎石上或流石滩边缘,通常散生,但在横断山的一些地区为斑状草甸的建群种。 尾穗嵩草(原变种) - 相关的种属本种的穗状花序通常为雄雌顺序,但在云南省丽江县玉龙山上,我们采到了雌雄异株的标本,这一类型显然与产于秦岭的禾叶嵩草 (K. graminifolia C. B. Clarke) 十分相似,显示出这两个种的密切亲缘关系。另外,在同一居群内,我们还见到了某些雄性花序之下,常保留着少数雌花,这些特征均可为我们研究本属植物的演化提供依据。另一个问题是,本种的花序的支小穗通常是单性的,但在少数的雌性支小穗上,仍有1-2朵雄花存在,这一特性也说明了本种在起源上、与单序嵩草组 (Sect. Elyna) 的植物有密切的关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