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辞赋宗派主义 |
释义 | 辞赋宗派主义,赋学新名词,特定辞赋称谓。又可以称作“辞赋山头主义”,是中华辞赋革新派文学创造“三大法宝理论之一”。该词条首次提出者,是著名辞赋家——蒋红岩先生。该词汇体现在辞赋创作上,是指辞赋创作的风格、流派上各异。蒋红岩曰:“辞赋宗派主义,鼓励当代辞赋家传承古代辞赋,发扬开拓辞赋新领域。对于当代辞赋创作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辞赋宗派主义,可以分解为宗和派两个方面。对于宗的理解很多体现在学古和拟古上,而宗的意义则是指辞赋源头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的差别。 相关信息文学传统性辞赋宗派主义,模糊辞赋文学传统性。蒋红岩曰:“当代辞赋创作大多都学习古人、师法古人,甚至模仿古人的创作表现手法。古代有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骚体辞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如今很多学者文论把骚体楚辞作为辞赋文化的源头,有一定的道理。及至汉代,司马相如、扬雄等人开创了汉大赋的先河。左思、曹植、王勃等人在中华辞赋发展史上都是标志性的人物,属于辞赋的里程碑。由于王勃《滕王阁序》的广泛流传,滕王阁序的四六骈文体式对于后世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很多人作赋即作四六骈文,因其文采的华美,而进行格式上的效仿。”。 国粹历史性辞赋宗派主义,摈弃辞赋国粹历史性。蒋红岩曰:“古往今来,中华辞赋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有过光辉和灿烂的时期,也有低糜和衰落的时期。辞赋的创作在全局上,应体现出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重要方针。百花齐放是指辞赋创作可以多种风格共同发展,不拘泥为一派一流的表现方式,滕王阁的文学体式不应成为辞赋创作的唯一表现手法;六朝华丽空洞的辞赋骈文也不应成为完全尊崇膜拜的对象,也不应彻底地否定。对于古代辞赋文学要本着在批判中继承这一科学的方法。”。 宗派区别性辞赋宗派主义,与政治宗派完全不同。蒋红岩曰:“在政治上,宗派主义会影响扰乱公共秩序,影响安定团结的局面。在辞赋创作上,宗派主义则为辞赋创作走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道路,起到引导作用。辞赋宗派主义的提出,是中华辞赋革新派在辞赋创作和革新中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辞赋修正主义、辞赋主观主义和辞赋宗派主义,是中华辞赋革新派倡导的辞赋三大主义。辞赋三大主义的提出,对于辞赋创作和理论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关解释宗派主义1、宗派主义。指党内存在的一种以宗派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是封建宗派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在组织上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在个人与党的关系上,往往口头上说尊重党,实际上却把个人放在第一位,把党放在第二位,向党闹独立性;在组织上,任人唯亲,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在同志中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把资产阶级的庸俗作风搬进党里来;在党内关系上,只强调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要民主,不要集中,不遵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内搞小圈子,进行无原则的派别斗争;在和党外人士的关系上,妄自尊大,骄傲自满,不尊重人家,不学习人家的长处,不愿和人家合作等。党内宗派主义倾向,对内产生排内性,妨碍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外产生排外性,妨碍党团结全国人民。因此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必须坚决反对宗派主义。 山头主义2、山头主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内部曾经出现过的一种小团体主义倾向。表现为在革命队伍中,由于斗争历史不同、工作地域不同和工作部门不同而产生的各部分同志间互相不了解、不团结的现象。它是在长期的游击战争中,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散和彼此间不相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些根据地开始多半建立在山岳地区,一个集团好像一个山头,人们就把这种错误倾向称为山头主义。产生山头主义的社会根源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的特别广大,而党内教育不足则是其主观原因。它严重妨碍党的团结和党的战斗力的增强。 百花齐放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