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磁县帝王冢北朝墓群 |
释义 | 磁县帝王冢北朝墓群的这些古墓,其实是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与曹操无任何关系。自公元534至577年,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城,与邺城相邻的磁县,就成为北朝时两个王朝用以聚族而葬的墓地。这片北朝墓群,占地100多平方公里,现有古墓130多个,都有高大的封土,如俗称“天子冢”的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墓,其残存的封土还高达30米,直径120米。北朝墓群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磁县西南部讲武城一带的漳河沿岸,遍布着13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丘,这是一片古墓群。 传说长久以来,这些土丘被认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这似乎不是空穴来风。从历史的真实来说,位于临漳的六朝故都邺城,与磁县相邻,距磁县县城仅15公里,曹操破袁绍后以邺为都城,在这里修建铜雀台,在位于磁县的讲武城培育军将,曹操死后也确实葬在距离邺城很近的磁县这一带。从社会的虚妄来说,自宋以后,曹操在人们心目中逐渐变成了奸臣,特别是元代以后,丑化曹操的社会风气日烈。元末作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曹操塑造了一个奸诈的艺术形象,甚至在第七十八回这样描绘,曹操临终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自宋以后有许多咏疑冢的诗,如:“疑冢多留七十余,谋身自谓永无虞”(京镗);“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范石湖);“生前欺人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俞应符)。这些都是古人不作实地调查,任凭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造成的。 发掘与研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批准,对其中几座破坏严重的古墓进行了抢救发掘。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器物,如墓志、壁画、瓷器、陶俑、金币等,从出土器物来看,随葬器物以各类陶俑为主,仅对6座古墓的发掘,就出土陶俑6000多件。这些器物塑工精美,造型生动。尤其可贵的是在发掘的墓中,大多绘有彩色壁画。 东陈村东魏墓共有四座,当地俗称“四美冢”。1974年发掘了其中的一座,据墓志,墓主人为东魏尧氏赵君墓。继发掘尧赵氏墓之后,1975年又发掘了一处尧赵氏三子尧峻墓。从发掘情况看,尧赵氏的墓被盗过,许多文物被毁,这次仍出土陶俑136件,日常生活的各类陶俑几乎都有,真实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文武侍从、奴婢、伎乐等前呼后拥的壮观场面。 1975年对东槐树村高润墓进行了发掘整理。高润墓志记载为“北齐故侍中假黄钺左丞相文昭王”,葬于武平七年(公元576年)。这座墓出土陶俑381件,墓室四壁有保存较好的彩色壁画,其中墓室北壁壁画较为完好,是一幅“举哀图”。高润壁画墓的发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它形象、鲜明地展现了我国北齐时代的绘画面貌和独特风格,填补了中国绘画史的一页空白。 1979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茹茹公主墓,这是东魏丞相高欢之子高湛之妻、谙罗辰可汗之女的墓。卒葬于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茹茹公主墓墓道两侧,各有长达21米的彩色壁画,这是东魏画迹的首次重大发现。从墓中出土了各种陶俑1056件及一些陶马、陶骆驼,其数量之多,为全国各地发掘的北朝墓中所少见。在出土的八件金器中,有两枚拜占庭(东罗马帝国)金币,对研究东魏时代中国和拜占庭帝国东西方交往关系,提供了新的珍贵材料。 1987年至1989年,在前湾漳村抢救发掘了一座陵墓,因没有墓志,难以断定墓主人的具体身份,但就其墓葬规模看,可以断定是一位北齐皇帝陵,极有可能是北齐文宣皇帝高洋(或北齐武成帝高湛,或北齐后主高纬)的陵墓。这座墓出土陶俑1800多件,其中有文吏、军卒、鼓乐手、乐舞人、仆人俑等,有立姿、坐姿和骑马俑等,形象逼真。墓道壁画保存有320平方米,主要画面为左右对称的出行队列,有人物106个,显示了帝王葬仪的威严与隆重,是我国现存最大型的北朝时期墓葬壁画。 北朝陵墓,星星点点,虽然有美丽的壁画,雄劲的石碑,大多陵墓外表看仅仅是黄土一小堆 磁县北朝墓葬群之荒土大墓西晋灭亡之后,北方为十六国统治时期。这些少数民族有的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刚刚进入奴隶制,带有残酷的掠夺性。他们入主中原,使中原社会经济的发展遭到破坏,更没有能力营建大规模的陵寝,多采用传统的“替埋”办法,不起坟。因此这一时期的陵墓至今未被发现。 公元三八六年,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为了巩固其政权,北魏统治者吸收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武器,从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陵寝的建制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北魏迁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北魏陵园建制有以下特点: 一、逐渐恢复了秦汉以来的陵寝规制,一般建有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筑祭殿,为上陵拜谒之所。 二、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表明佛教的影响渗入到陵寝制中。 三、北魏迁都洛阳后,陵域布局规整,带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泸河以西是北魏诸帝陵域,泸河以东,为近支皇族墓葬区和嫔妃葬地,再往东排列是“九姓帝族”,“勋旧八姓”和内迁“余部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这一布局与汉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区别。 南朝是与北朝相对峙的一个政权,南朝的社会经济相对超过北朝。大批的南下人民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有力地推动了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在陵寝建筑上表现为规模较大、布局规整、有较豪华的地宫。 南朝陵墓地宫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并恢复了东汉谒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筑也相当宏伟,在陵前神道两侧建置成对的石兽、石柱和穹碑等。从已发掘的南朝陵墓来看,总的来说南朝陵墓具备下述特点: 一、陵墓依山建筑,一般在山上开凿较规整的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室外四周修建多条擗土墙,室前建甬道,内设两重石门,墓室底下还修建排水沟,以防潮湿。 二、陵寝建制注重风水,营建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今存南朝陵园的方向无一定规律,而是视当地山水形式而定,这正是风水堪舆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两侧排列对称的石雕,寝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莲花纹饰,这说明佛教艺术对南朝陵寝制度有较大的影响。 南北朝世系 南朝宋世系 420年-479年刘裕 建康 南朝齐世系 479年-502年萧道成 建康 南朝梁世系 502年-557年萧衍 建康 南朝陈世系 557年-589年陈霸先 建康 北朝北魏世系 386年-534年 拓跋圭 平城 (439年 拓跋焘统一北方为北朝的起始纪元) 北朝东魏世系 534年-550年 元善见 邺 北朝西魏世系 535年-557年 元宝炬 长安 北朝北齐世系 550年-577年高洋 邺 北朝北周世系 557年-581年宇文觉 长安 河北一带的墓葬壁画一直以来独具一格,北朝也同样如此,虽然走了这么多的北朝陵墓,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亲眼目睹北朝墓葬的墓室以及壁画,只好网络搜索一些,廖以慰藉。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内满布壁画,连墓道地面都画上了连续的花草图案。这是东魏壁画墓的首次发现。斜坡墓道长22.79米,东西两壁绘仪卫,合为14人的行列,其前端有青龙、白虎,行列上方有羽人、凤鸟、莲花。甬道门楣绘朱雀、怪兽,周围点缀莲花、云气。甬道门楣的大朱雀,以正面的视角来表现,威风凛凛,具有逼人的气势,翅膀的描绘极富装饰性。甬道两壁绘侍卫。墓室四壁上部绘天象图、四神,下部绘墓主人的生活场景。全墓壁画面积约150平方米。 磁县东槐树村北齐宗室高润墓,墓室壁画残损严重,尚能辨认的墓室壁画,表现墓主人的画面处理成了一幅感人的"举哀图"。磁县东槐树村北齐宗室高润墓墓室壁画"举哀图" 高润坐像图 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被认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皇陵,当然规格最高,斜坡墓道长达37米,其东西两壁以320平方米的面积描绘墓主升仙,仪仗逾百人,分列东西两壁,俨然帝王的排场。同时代墓葬相比,湾漳墓的壁画,气势最为恢宏,艺术水平也最高。湾漳壁画在不同空间里同时展现了护送、引导墓主人升仙的壮阔场景,内容丰富多彩,既写实又充满了幻想。走在地上的是与真人几乎等高的仪仗人物,缓步前进,神态肃穆,面部的刻画细腻入微,生动传神。整个墓葬壁画挥洒自如,毫无矫饰,众多形象,人物、神灵、禽兽,彼此呼应,浑然一体,代表了北朝宫廷绘画艺术的成就。 磁县湾漳北朝墓墓道壁画仪仗图,独具皇家气派与真人等高的仪仗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 磁县北朝墓葬群之北齐兰陵郡王高肃墓磁县北朝墓群中在海内外影响最大的是据说不是孝静帝陵、高洋陵,而是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兰陵王在日本很受推崇,每有重大节日,日本人民都喜欢演奏《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孙,其父亲高澄,也就是被厨师用菜刀砍死的那个。文武双全、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屡建战功。先后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因其面貌清秀,当两军交战时都要戴上一个凶恶的面具以震慑敌人。因战功显赫而招到当时的皇帝(其堂弟高纬,高洋的儿子)的忌恨,终被赐死。 但兰陵王高肃不仅仅以兰陵王入阵曲活生生。《兰陵王入阵曲》是歌颂高肃英勇善战的一支乐曲,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当时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北齐王急派各地将士来解围,高肃亲率五百精骑,冲入周军重围,直抵城下,与城内守军心协力夹攻,大败周军,解了洛阳之围。为歌颂兰陵王的战绩,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据《国宝档案》,唐李隆基时代,以“非正声”之由,《兰陵王入阵曲》遭禁而在中土逐渐失传。此曲后来流传到日本,深受人民的喜爱。1986年,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使其重归故里。 又活生生于兰陵王高肃碑。兰陵王碑的全称是“齐故假黄钺太师大阅公兰陵忠武王碑”。北齐兰陵王高肃碑:几乎被魏碑体取代的隶书,在北齐似乎又有了复兴。虽然如同短命的北朝一样,这个复兴不过是昙花一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