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旺太村 |
释义 | 基本概况 旺太村,位于海南省南渡江西畔,地理位置先朝后辑,龙架称奇。其北边是新坡镇冼夫人纪念馆(多源坡)这块福地,南边与海南著名的旧州岭隔江相望,东边为旧州镇,西边是苍颉坡。距新坡墟镇1公里,是新坡镇群丰村委会下属一个文明古老的自然村,属于革命老区村庄。全村共有农户121户,人口663人。地域面积1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715亩(水旱田389亩,坡地326亩)。农业生产以发展城郊经济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和反季瓜菜。 村名来源 宋代,琼山县仁政乡(今新坡镇)已有梁、陈、郑、曾、林等中原人氏立籍居住;元元贞间(1295-1297年),陈卫宸自陈村(今新坡镇前村)迁居于多源墟(今新坡中心小学南侧)土台地附近,子孙为了兴旺康泰,当时按“土台”谐音就称“旺泰村”。陈卫宸次子陈有光于元至正康寅年(1350年),因耕作田地不便,就搬下今地居住,称“下旺泰村”。元至正间(1335-1368年),郑文清(也叫郑日清)也从塘柳村迁来下旺太东南让宽地立籍;明成化间(1465-1487年)林坭从云庵村迁来下旺泰东北部居住,将其居住地称为‘曰林村’;清代,因上旺泰村已改称“南坡村”,因此,下旺泰与曰林村合一个公庙,为了方便称呼,就统一称“旺泰村”。“文革”时改为旺太村,旺太村一直沿称至今。 历史沿革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今旺太村地属珠崖郡瞫都县后山峒苍颉里沙丘地;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七十余岁的冼夫人亲载诏书,历十余州,宣告上意,当时的军队就曾来往于此地,到“营房”(今新坡墟西50米)驻扎,开府设帐,当地俚僚(原住民)首领皆来拜见;唐贞观五年(631年)改崖州为琼州,第一任琼州太守为西安人袁洪,御任后落籍袁沙(今新坡镇下市村),当时由于中原汉人不断迁入,原住民大部份已向五指山及琼西移迁,留下少许也与迁入的汉人已经同化;宋时,旺泰村地属琼山区仁政乡苍颉里江圯坡地。其时已有梁、陈、郑、曾、林、许、甘、韩、张、何等中原人氏迁来仁政乡立籍居住;元至正十五年(1278年),今旺太村属琼州路安抚司琼山县仁政乡梁陈二图;明初沿元制,洪武二年(1369年),升琼州为“琼州府”,时旺泰村属琼州府琼山县仁政乡梁陈二图;清光绪间(1875-1908年),仁政乡在原18个都图的基础上,又增加上游都、西黎二图、林湾都,时旺泰村少许村民就属上游都管辖;民国初年,仍沿清制。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今旺太村时属广东省琼崖道琼山县第二区仁政乡梁陈二图,后改为琼山县十三区,仍辖乡,图不变。1921年,属琼崖行政区琼山县石桥团局。1926年改称石桥乡。1929年复称石桥团局,团局下设保甲制,时旺泰村属三保五甲。1935年至1945年4月22日,属海南特别行政长官公署琼山县东山第十三区石桥乡,后期为乡维持会管理。1946年改石桥乡为新坡乡。1950年1月再改为东桥乡,改十三区为六区;1950年4月23日海南岛解放,5月间,琼山县人民政府颁会改东桥乡为石桥乡,12月复称新坡乡。1953年属新彩乡,1954年为新彩乡旺泰初级农业合作社。1957年撤区并大乡称琼山县新坡乡旺泰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与东山乡合并为海口市郊东新人民公社。1961年夏分出为新坡人民公社新彩大队。1962年从新彩大队分出为民丰大队新星片第五队。1968年从民丰大队分出为群丰大队旺太生产队。1983年撤社建区时为新坡区群丰乡。1987年撤区建镇,时为新坡群丰村委会旺太经济社。1994年改琼山县为琼山市。2003年琼山市撤并为海口市,时为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群丰村委会旺太村民小组。 文化创村 元元贞间(1295-1297年)陈卫宸肇基旺泰后,家业日旺,就卖田延师办学校,校舍在上坊(今群丰小学西侧五甲祠堂内)地,曰:“上坊书舍”,训诲弟子,乡里高其谊,纷纷送子弟入学。当时,旺泰村傍,书声朗朗,文化昌盛;陈卫宸侄儿陈有恩(陈卫宸大兄次子),也于延祜丁己年(1317年),构一书舍于多源之墟(原上旺泰村北),曰:“多源书院”,诵读自适,隐居授徒。当地举人叶、林两公,对他敬重,时称其贤,戒众弟子曰:“有恩公的才华,我俩都不如他,你们一定要好好跟他学习。”明未,陈卫宸第11世孙陈续虞,宗盟谊笃,继在多源书院,训诲子弟,章程足式,略出人才。如林坭(林姓入村祖)兄弟林安邦官任府经历、林安义任登仕郎,侄林豪任南海教谕、林轩例授训导,裔孙林廷俊任江西吉安府龙泉县尹,林文焕嘉庆庚午年中举人历任恩平学,郑文清(郑姓入村祖)裔孙郑泽甫任候选江西州同。此外,清代陈卫宸裔孙陈宗球、陈德,都曾掌教上坊书舍。解放后,上坊书舍改称旺泰小学。历年任教旺泰小学的有:郑开汉、陈进檩、陈殿标、陈殿盈、陈丹清、郑平、陈丹雄、郑宗法,后改为群丰小学(于2005年移向东侧),群丰小学校校长赖洲异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六十年代,郑宗泗考取北京航空学院本科毕业,历在国防科工委工作。八十年代,陈进海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历任处长。九十年代,陈晓慧考取西南大学研究生毕业,今在海南省环境资源厅工作。陈海燕考取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今在海南省国家安全厅工作。本世纪初,上旺泰村的陈雄,全国少年举重第一名,已入选国家举重队候选队员。 革命老村 1926年下半年,陈安国(新坡镇仁台村人,海南早期中共党员)和兄长陈绍尧(也名陈安仁)等人,经常在仁台村南渡江沿岸村庄,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农民协会、赤卫队、发展党团组织,建立起中共仁台村党支部。当时,临江而居的旺泰村,是革命同志过往南渡江的落脚地,许多革命同志为了避开国民党官兵的追捕,在旺泰村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曾多次帮助他们浮渡过江到琼东、琼南革命根据地。 生态建村 旺太村绕村四周,古榕点缀,乔木丛生,绿树掩映。学校里书声朗朗,田野上稻穗漂香,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真是令人心旷神往。2005年5月,富裕起来的旺太村人,在市委和海口警备区、党委及市、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群策群力,制定旺太村发展规划,向文明生态村迈进。首先,抓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先后动员群众捐款20多万元,投工投劳1200个,捣制水泥硬化村道12条,总长2000米。建成农民文化室一间、休闲点2个,修成水泥硬板化渠道1600多米。全村统一行动,整治脏、乱、差,拆除文化广场周边猪栏6间,约45平方米;破旧仓库1间250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8处,装运垃圾80车,清理村里人工湖淤泥300余车,捣制文化广场水泥地板1500多平方米,砌筑塘堤300米。对全村15株有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榕树认真加以重点保护,并用水塘淤泥对其培壤施肥。此外,还在村四周和文化广场、文化室等地,新添种了一批常绿乔木和椰子果树。美化了村容,绿化了环境;其次,发扬民国初年,在陈村坡竖禁碑的纯朴民风,讨论制定了旺太“村规民约”15条、卫生管理制度9条,并讨论通过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标准和六星级文明户标准。同时,村内还建有科普学校和农民夜校;第三,大力掀起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活跃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村内设有灯光球场、文化器具室、娱乐活动室、图书阅读室,建有村务公开栏、法制宣传栏、交通安全教育栏。此外,农民还自动组织成立女子歌咏队、民间舞狮队(旺太醒狮队)。舞狮队不仅在市里屡获殊荣(2006年获市万春会“雄狮争霸”赛优秀奖),还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参加区际间文化交流活动,得到好评。2006年被龙华区评为“文明生态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科普兴村 在文化创村,建设文明生态的同时,旺太村突出抓好科学普及教育的工作。首先,有市、区科协的大力支持下,认真搞好科普站点的建设。成立旺太村农业种植技术协会,制定协会章程37条。从场地、人员和设备都进行了配套和落实。先后设置旺太村科普办公室、会议室、广播电脑室、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阅览室和科普农家书屋,有科普宣传栏和科普宣传画廊,配套了液晶电视、电脑、影碟机,购买和赠送科技书籍上万件,还有台球桌、乒乓球桌等;其次,掀起“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生产热潮,坚持搞绿化生产。搞起旺太村冬种瓜菜生产基地和旺太村有机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科学种植反季节瓜菜的生产,农民得到了实惠,生活逐步走向小康;第三,在农民群众中,对农业种植技术方面,经常开展互学互帮和互助交流等活动。全村动员,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旺太人的科学精神。2009年被市科协和市财政局评为“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 和谐之村 旺太村干部和群众,创建文明生态村,实行科学普及教育后,科普气氛活跃,农业生产热情高涨。按照六星级文明户标准,进行了自评和互评的评比活动,先后评选出十户文明标兵户、十户科普先进户和十户和谐之家。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年人均收入是:1973年35元、1987年409元、2009年人均收入5600元,翻了将近14倍。真正是“旺相强村涛夙愿,泰和盛世满新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