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茨林围
释义

茨林围(葡萄牙文:Pátio do Espinho)位于澳门半岛圣安多尼堂区,是该区仅有最大的一条围村,横跨高园街分成南北两段。以北的一段为斜坡,在大三巴牌坊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后面,被高园街、同安街、新胜街和花王堂高园包围,从高园街向新胜街斜落;而以南的一段则在大三巴旁边,于旧城墙遗址与高园街之间。总占地约9000平方米。在17世纪时,是日本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

沿革

此处原本是庆盛坊。在1596年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于丰臣秀吉就任关白的时期,禁制天主教,并大举捕捉当地天主教徒,以致很多日本天主教徒逃到澳门避居。后来日本在德川家康死后,更严禁流落海外的天主教徒返国,违者则会被处死,自此在澳避居的日本人不能回国,而欲到日本的传教士亦被迫滞留,故逐渐的就在圣保禄教堂旁边聚居,形成村落。及后该村被命名为“茨林”,据说是他们聚居时约在旧城墙下开辟土地种植马铃薯(茨)食用,因而得名。住在围内的日本人又在围内开凿水井以供饮用和灌溉,也是当时澳门最大的一个水井。

1602年,耶稣会会士第三次重修圣保禄教堂,由于居住在茨林围的日本人多为建筑师和艺术家,而且人力物力非常便宜,故会士在修建教堂时就雇用了围内不少日本人。至1835年,圣保禄教堂失火烧剩牌坊和背后少量土墙后,原先住在围内的日本人也离去。后来圣保禄教堂遗址的后半部份地段被用作扩展茨林围(即今天主教艺术博物馆背后及以东北的一段),便渐渐有民众迁入,并把斜坡段分筑,分成上、二、三、底四层列巷,住有近百户人家。在最底处残留的圣保禄教堂土墙还留有后门,可通往新胜街,宽度仅容一人上落。

约在1940年代,大炮台山脚木屋区发生大火,灾民被安置到台山巴波沙坊,少部份则移到茨林围。同时澳葡政府计划把大三巴一带划为旅游风景区,遂在茨林围上层修筑围墙作为屏障,并在围墙与大三巴之间开辟马路,命名为“高园街(Rua de D. Belchior Carneiro)”,以作区别。

景况

由于澳葡政府修建矮墙分隔大三巴和茨林围北段,故建筑风格上茨林围与高园街以南的地方有著明显差异,围内多为木屋、石屋或镀锌铁皮平房。20世纪中期,围内还有果树种植,部份住户更有饲养家禽。后来环境变化,有关当局在围内修建下水道,并在巷上的路面铺上混凝土,自此树木疏落。而围内的水井,其中半边已被楼房掩盖,只剩一半井口;水井仍能取水,但已不宜饮用。至21世纪初,仍住有数十户人家,部份更养有恶狗看门,故在一些围墙的入口处贴有“围内有狗”警告;加上不少澳门人都以为茨林围是掘头路,皆不知有后门直通新胜街,故鲜少会有人进入茨林围,使围内显得僻静。而内里也有不少楼房空置和塌陷,部份区域卫生环境差劣。

2003年,有关当局在计划把大三巴牌坊周边街道列为行人专用区时,就曾打算迁拆茨林围,并兴建为多层停车场,但因业权问题非常复杂而未能落实。而大三巴哪吒庙值理会则期望,茨林围能被发展为一条特色围村,成为旅游景点。

附近街道

新胜街

同安街

高园街

圣方济各斜巷

大三巴右街

耶稣会纪念广场

重要地点

旧城墙遗址

大三巴哪吒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30:12